丰背太奶奶是我妈妈的奶奶,1975年弟弟出生那年,从她丰背老家搬来和我们住。她来,是为了照顾弟弟,她对弟弟的惯溺无底线。
吃水蒸蛋,说好每人两勺,完了,弟弟说:“不够,我还要三勺!” 太奶奶数着一、二、三给他挖了三勺,弟弟大声啷道:“不够!还要五勺!”, 我和妹妹们眼巴巴看着,也想多要,太奶奶说: “没有了,要留着一点给大人吃。”
这种让我委屈的事情很多。有一次,不知道什么原由,弟弟和小妹妹吵起来了,弟弟要打小妹,我碰巧看到了,立马背起小妹就跑,弟弟追不上,坐在地上,哭喊太奶奶,太奶奶说:“你大,就让让他,让他打一下。”我开始不理她,后面她生气了,只好让弟弟打打我,安抚一下他。
除了讨厌太奶奶重男轻女,我还觉得她愚昧,她信封建迷信,拜观音菩萨。大队广播里都说了,这是封建迷信,她就是不听。
每月初一、十五,她洗漱整齐,换上干净衣裳,搬一张四脚小板凳,双膝落在板凳上,对着四个天角合掌跪拜,嘴里念着观音菩萨,那两天,她还吃斋。年复一年,雷打不动。
当然,我最不喜欢她骂我。记得我和小伙伴们在河里玩水,玩到夕阳西下,太阳落到了山背后,天黑了才到家。刚踏入我们家屋前的土坪,看见太奶奶手里端着要收拾的碗筷,从屋里出来,在屋檐下正要往侧边的厨房走去,太奶奶抬头看见我,“死娼妇!啪吖精(蝴蝶精)!艳气到哪儿去了?饭都不晓得回来吃?!还不快去?饭在桌上。”劈头盖脑,太奶奶的骂声噼里啪啦地扑了过来。我低着头,爬上桌,狼吞虎咽吃着留给我的米饭和青菜芋头糊。
儿时,并不懂,太奶奶因为知道我爱吃,这青菜芋头糊是专门留给我的,那时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吃喝玩乐。成年后,自己养育了孩子之后,才慢慢地体会到了,青菜芋头糊里太奶奶的爱。
太太性格泼辣,对不听话的孩子泼口大骂,心里却是疼着的,属于刀子嘴豆腐心的那种。
太奶奶的名字叫阳太余。据说百家姓“阳姓”有四个支源,三支来自周朝的中原,一支源于北方鲜卑族莫胡卢氏部落,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莫胡卢氏改为汉姓阳氏。我觉得太奶奶应该是来自北方民族的那一支,因为她身材高挑结实,体格健朗,果敢泼辣,大气爽快,俨然一个北方女子的容貌气质。太奶奶勤劳朴实,做事利索能干,风风火火。
太余,太即“极、盛”,余:剩余。确实我的太奶奶是一个心量极大的人,似乎在她的内心有一沃广阔的土地,永远都可以生发出空间和力量去承接命运的考验,在屡屡重击下,从未被打趴下,从不怨天尤人,永远心怀希望,保有慈爱、保有力量和担当。
太奶奶出生于1908年,来自贫苦农家,生有一双大脚,貌美,不识字。18岁,她爸把她嫁给了40多岁开银子店的老外公续弦。
虽然是老夫少妻,婚姻给太奶奶带来了幸福。据说那时,每天黄昏,做晚饭后,太奶奶会穿着齐整,插金戴银,坐在村头,等她丈夫回家。她的标致美丽成了村头的一道风景,吸引了全村人的眼球,成了村民们地头田间、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
太奶奶婚后,生了一个儿子,不幸都幼年夭折,丧子之痛尚未消散,厄运接踵而至,23岁那年,丈夫因患肝病去世。
她的娘家人和亲戚都劝她改嫁,她却选择了留下,坚决不改嫁,操持担当起了整个家。
这个决定,对于年轻貌美,无亲生儿女的太奶奶来说,绝非易事。当初是什么力量让太奶奶作出如此的选择呢?
妈妈说是因为爱,她怜爱丈夫前妻生的三姐弟,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不忍心丢下没爹没娘的他们。她一个人把三个孩子抚养长大,特别了不起的是还供她儿子、我外公读到中等师范学校毕业。
等到二女儿,我二姑奶奶长大嫁人,外公出来工作了,该是苦尽甘来的时候,大祸突然从天而降。1952年,我外公患咽喉癌去世,我外婆改嫁。同时土改,太奶奶被划为富农,土地财产充公,受到打压。
饱经风霜的太奶奶在如此恶梦般的环境下没有倒下,仍然把孙女当亲身女儿抚养,供她读书,从我妈妈三岁到十七岁高中毕业,吃穿用度,她面面俱到。她把满心的希望寄托在她孙女、我妈妈的身上。
好不容易,妈妈高中毕业,命运的重击再次降临,将太奶奶的心愿击了个粉粹。我妈妈1966年高中毕业后,国家政策突变,取消了高考,妈妈上大学的梦想破灭,回到农村做农民。1968年,我妈妈结婚,太奶奶独自一个人生活。
太奶奶67岁那一年,为了照顾弟弟,从20多里外的丰背老家走路搬来和我们住。替她孙女,也就是我妈,操持家务,我经常看到她用背带背着我弟、后来是我妹,种菜养猪、养鸡养鸭、做饭洗衣,洗洗刷刷。1977年恢复高考,父亲考上大学,爸爸读大学期间,太奶奶和妈妈一起操持家庭,养育四个孩子。
太奶奶一生横跨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一生命运多舛,但她没有被厄运打趴下,相反坚韧智慧地活了下来,不怨天尤人,心怀大爱,操持一大家子的活计,勤俭持家,疼爱后代,抚养了三代人。
她是如何做到的?是什么给了她的心灵如此强大的力量、如此饱满的爱、如此持续的坚韧与担当?勤劳吃苦、朴实能干我想是来自她的贫苦出生,聪慧应该是来自她的天资,坚韧、慈爱宽容、不怨天尤人我想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她的家族观念和信仰。
我从未见过太奶奶去寺庙烧香,也未见过她家里供养菩萨塑像或者画像,所以不难猜想,太奶奶祭拜的菩萨既是在天边,也是在她心里的。 太奶奶心里有一尊观音菩萨,这个观音菩萨时刻都在护佑她,加持她。
太奶奶不光拜菩萨,她身体力行菩萨道。她不但对后代慈爱有加,对邻里热情友善,对陌生人也是乐善好施。
记得在1970年代中叶,我们全民族都在为温饱挣扎的年代,开春时节,青黄不接,是农村人最艰难,最饥饿难熬的季节。
那个时节,来村里讨饭的人也会多起来,印象中盲人“讨饭佬”最多,太奶奶除了给他们当场能吃的米饭,还会盛两大满碗白米,倒到他们的布袋里,其实,那时我们家常年也是每餐每人要先吃两棵红薯或者芋头后,才有米饭吃的。
作为一家之主,负担着一家温饱的爸爸,看到太奶奶把大碗白花花的大米倒进素不相识的“讨饭佬”的口袋,他心里的感受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他有时候也会忍不住说:自己都没有吃,给了米饭吃就行了。这个时候太奶奶往往只是抿嘴微笑,什么话也不说。面对非语太奶奶往往都是沉默一笑对之。
对太奶奶的信仰,小时候我不懂,觉得她封建迷信。现在明白,正是太奶奶的信仰,给了她巨大的精神力量和韧性,而太奶奶的爱和庇护滋养了我们全家。
太奶奶离开我们已经31年了,可她其实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她一直在我的心里,给我慈爱,给我力量。
一说到太奶奶的慈爱,脑子里出现的最多的是那个画面:冬日的清晨,站在冒着热气的铜脸盆旁,太奶奶给我梳洗。
那时没有自来水,太奶奶也没有牙膏牙刷,洗漱用一个铜脸盆装了热水,太奶奶会先用毛巾的一角给我漱口,然后她自己漱口,再给我洗脸,然后她自己洗脸。太奶奶的铜脸盆是金色的,形状秀气,质地精致,做工考究,有点像古董。
太奶奶住在她老家解放前建的家族青砖老宅里,记得宅子很大,我大概3、4岁,年后到太奶奶家做客。
我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和太奶奶睡一床。清晨,天微微亮,太奶奶就起床了,点亮煤油灯,穿着停当。
有时我醒了,她会让我在热热的被窝里舒服地窝着,跟我说:“等烧好了热水,我再给你穿衣服。”
她拿着煤油灯,走出房间,木地板嘎吱嘎吱作响,穿过天井,来到对过的厨房,生火烧水,开始一天的过活。
太奶奶一直活在我心里。
修改感言:
1. 按雕刻意见,修改了开头。开头是儿时的我最不喜欢太奶奶的4个事件。 长大后才慢慢理解这些事件暗含了太奶奶最明显的4个特征:强烈的家族子嗣观念,坚定的佛教信仰,泼辣能干和慈爱有加的性格。这些都是给了她巨大力量和担当的根源。
2. 增加了插图。插图是太奶奶老宅的雕花梁饰。2014年1月,准备读建筑设计专业的儿子说想去看看太奶奶家的老宅,那时宅子已经废弃,被用来养猪,我们就把这些梁饰取下来,洗干净保存了。2015年老宅被拆迁,那一片地用来建长途汽车站。
3. 精简了一些文字,部分调整了结构。当时雕刻完之后,看着自己的文章,头发懵不知道怎么改。现在,完成了5种作品的练习后,再回去看,觉得自己语句书写方面进步多了,发现之前写的东西很多累赘啰嗦的地方,从而可以修改精简了。
此刻我心里意象中的黄老师对我说:“隆园,写作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写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