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参加了第八中学“基于智慧校园的中学教学策略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教授说了一句话,突然让我深思。
他说:“我们现在提倡‘智慧教育’,那么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愚笨’的吗?”
然后,他在ppt上列出了几点现象,如果我们觉得是“愚笨”的现象,那就大声回应“YES”,与他互动。
“1.造成学生高负担、低成效的教育是愚笨教育。”
“YES!”
会场中很多老师激烈的喊着“YES”,氛围一下子变得很好。
“2.以书本知识为上,忽视实践能力发展的教育是愚笨教育。”
还是很多老师喊着“YES”,但声音没有第一次响亮了。
祝教授继续念着,
“3.抹杀个人特性,拒绝因材施教的教育是愚笨教育。”
这一次,祝教授还没等到我们喊“YES”时,就立刻说:“好了!这一次我不用你们回答了。如果我就这样让你们不经思考就回答我‘YES’了,那就是一种愚笨的教育了。”
全场哄笑,祝教授这个例子用得恰到好处,所有的老师都不由自主鼓掌了,我们似乎亲身体验了一次被“愚笨教育”的学生角色。
记得有一次听研讨会时,有位教授跟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今天天气很好,估计有20多度吧,有点小热。在路边看到一群小学生,目测是去秋游的。小朋友们又穿长袖的、薄秋装的,还有穿短袖的,其中有个小萝莉鹤立鸡群竟然穿的羽绒服!有个小男生就问她为什么啊,她45度仰望天空幽幽地说:“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我顿时风中凌乱了……
就像“有一种作业少,是老师觉得我作业少;有一种懂,是老师觉得我懂……”
教授说,不要总是在课堂上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这些没用的问题,学生都只会机械的回答你,然后你就以为他们真懂了。
要打造“智慧校园”,其实更多的应该培养“智慧教师”,加以建立智慧的课堂,实现这个校园的“智慧”。
然而,我们教师的“智慧”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02
在大趋势下,教师的智慧更多的用于关注学生的近期,近到只关注学生是否能考上好的高中或大学,近到只关注到学生成绩的排名,甚至近到只看到学生有没有完成作业……
许多教师给学生过的只是从这一个点到下一个点的线性生活,只关注到学生是否能顺利从这一站到达下一站,却没有更多地去思考,学生二十年后会在哪个位置。
也许,一个好老师是在于让“人”做回原本的“人”,就像让“鱼”做鱼去游泳,而不是逼一条鱼去爬树。让每个学生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成为他们自己强项领域里的佼佼者,也是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
“教师”这个词到底怎么理解,以前觉得教师就是“做教育的老师”,但今天我对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
教师的“教”,应该是教练的“教”。
美国有位著名的游泳教练谢曼·查伏尔,有一次他的学员代表美国队第一次获胜的时候,队员们高兴得把查伏尔抛向了游泳池的深水区,只见他在水中挣扎着,逐渐向池底沉去。眼看着教练沉下水池底,队员们在池边哈哈大笑起来。可是过了好一阵子,查伏尔还没有浮出水面。原来这位培养出许许多多“水上蛟龙”的游泳教练,成天与游泳池打交道的运动家,竟然不会游泳!队员们一看大事不妙,赶紧迅速跃入水中,抱起奄奄一息的查伏尔。幸亏抢救及时,他才免遭厄运。此后,每当看到本队即将获胜时,他就会悄悄地溜走了。
作为一名游泳教练,他不一定要游得很快,也不一定游得比他的学生厉害,甚至是可以不会游泳,但他掌握技巧,知道怎么教,照样可以教出很多世界冠军。
教师的“教”就是教练,教练自己不一定全部东西都要会,但他可以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自己的学习。
教师的“师”,应该是师父的“师”。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应是弟子的人生导师。虽说作为“教”不一定要什么都懂,但作为“师”,则应该要有着超越学生水平的认知和经验。作为师父,看到适合弟子发展的方向,会引领他前进,但一旦发现弟子有了偏差的认知就要立刻把他引回正轨。
当把“教练”和“师父”两词放在一起的时候,就能更好地诠释“教师”的定义。
03
钱学森那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创新人才”一直在我耳边缭绕。
到底,我们教育的雾霾是什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失业?我们给他们做了十几年的教育,到底在做的是什么?……
这些问题也不断地在我脑海中回想着。
都说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了,但更多的应该是我们教师出了问题。
教育的雾霾更多的在于教师的思维并没有与时代的变迁很好的接轨,教师的教学思维还停滞在传统中,而时代已经在飞速发展了。
有一句话说,
80后是互联网时代的移民,90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
但我却觉得,90后虽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最终却沦落为传统教育的受害者。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活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已经处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而我们的学生,已经是互联网原住民二代甚至是三代。
先不说将来会变成什么时代,但我们目前能做的,至少是要以现有的技术为学生创设新时代的环境,而不是依旧把他们封锁在工业产物的时代里。
如果我们还继续用着工业时代留下来的产物去教学,那我们的学生要怎么在将来的时代立足呢?如果现在还不尝试把信息化数据带入学生的课堂,那就是对他们将来不负责了。
怎么把信息化数据融入课堂中,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以往教学生“造句”,都是学生自己写了交给老师,老师批改了发回给学生,写得好的学生就被表扬了一下,但写得不好的学生也不知道他们不好在哪里,这样的话,写得不好的学生永远也不知道到底要怎么才能写好。
但在现在这个每个学生上课都可以有一部平板电脑的信息化时代中,对于“造句”的学习,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出他们小组中认为造句造得最好的句子,然后通过平板电脑把自己造的句子提交上去,老师通过平板电脑将各小组选出最好的句子展现到学生面前并设置投票功能,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pad投出他们认为这几个句子中最好的句子。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看到大家都认为好的句子是怎么样的,也可以学习别人写得好的地方。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还能通过信息技术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和效果。这就是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改变。
信息技术它的作用在于哪里呢?就是在于,以前解决不了的或者低效的问题,通过这个方法就可以解决了。
04
下午我们听了一节好评很高的生物课——《高产奶牛的培育》。
课堂中,老师利用平板技术,让学生把课前所想到的三个方案拍照上传,然后每个同学通过他们的pad进行投票,最终可以显示出A、B、C三个方案的票数。
第一轮投票后,老师找出小组内全部成员都投同一个方案的小组同学来讲解一下他们认为好的方案,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与问题,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场景特别激烈。
待三个方案都讨论与争辩完毕后,老师让学生第二次投票,与第一次票数对比,明显可以看出学生的变化,突出了学生辩论的效果。
这节课很成功的一个地方在于老师没有喧宾夺主,而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并且很好地运用了平板技术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和可视化。
我不禁感慨,这真是一个很好的时代,这是一批这个很好时代里的幸运娃,因为教育已经关注到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再也不是像以往教育那样只会培养埋头苦学的学生了。
但最后的一步美中不足。
老师还在平板电脑的论坛里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通过他们的平板电脑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于是,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基本上都是学生对着自己的平板电脑在群上“聊天”,而老师在看着他们的聊天记录,针对突出的一些发表再做点评。
所有学生都成为了低头族,在现场中鸦雀无声,但却在电脑里聊得轰轰烈烈,甚至是已经聊到跑题了。
不知为何,看到那一幕我的内心突然打了一个寒颤。想到了现在时代“网络舆论”的危害性,课堂最后一步这样做,会不会给这个社会带来越来越多的舆论网民,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尾声:
每一次的研讨会都受益匪浅,其意义在于:
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相互交换,得到的是大于两个的思想。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