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食,就是你吃时想说话,但是食物的味道让你无法开口,让你的会厌着了魔,只能发出呜呜呜呜的声音” ——阿狗说
“我的生活和血红蛋白指标在食不知味,周末暴食,和自己烹饪中失衡又平衡着。” ——威玲旺卡说
我会和朋友说德国有美酒却没有美食,
掏心底有八成真,两成假。
今天我要说说那两成我从来没有提过的缺失评价。
即使把美食的阈值拔高,那两成的德国也有美食。
既然说了德国菜,说的是传统烹饪下的食物,而不是超市里的各色食品。
too long don't read 总结:不管阈值拔多高,德国传统食物里也绝对有美食可以过阈值,但太可遇不可求。简餐的生活作风和工业加工食品的覆盖率会让人平时的生活中觉得德国约等于无美食。
1. 可怕地好吃
德国有一个抹面包的民族特色topping,新鲜生猪肉肉糜加盐和胡椒,叫 Mett
灵魂深处我的深爱,第一口咬下去被新鲜柔软的美味吸引,和韃靼牛肉一样嫩,生海鲜一样鲜,又有浓郁的血性鲜嫩的猪肉味却丝毫不腥,感叹德国人也会懂得脍不厌细的道理,第一口就迷上了,把我自己也吓了一跳,小狼第一次尝到生食,随后滋生出贪婪可惧的舐血欲望,从此再也回不去了,有些食物好吃但久后不会让人生馋,而Mett是那种想到会让我馋涎并且会贪图的食物。2016年法国电影《Grave生吃》,如果可以我会把它选进2010s最出色的恐怖片之一,沉浸式体验绝得前无古人,我贪不贪Mett,就像电影里Justine吃不吃人,在欲望和理智的抗衡。我总共吃过两次Mett,在寄生虫隐患面前还是要保持距离,可每一口都用最认真的态度品尝,爸爸着急说生肉吃不得,我还是庆幸没错过,这个是我第一次说我喜欢Mett,也有很多次故意在德国人面前提起这个东西但不表明态度,来看他们是不是真诚,Mett的外表蛮夷,内里诱惑,在我的认知里表里不一的东西都有特别的测试功能。
我还喜欢加榛子的甜味多的全麦面包(Vollkornbrot),是甜香,咸香,酸香,谷香,边脆,内软,很难想像的味道层次。
2. 约等于没有不是没有
德国有好酒,但是有美食吗?
如果阿狗贱起来,那回答就是,
先设定一个高阈值。
阿狗的美食定义是,“什么是美食,就是你吃时想说话,但是食物的味道让你无法开口,让你的会厌着了魔,只能发出呜呜呜呜的声音” ——阿狗说长大后就发现很多事情像抽奖,德国美食体验也很像抽奖。有还是有的。虽然非美食基数太大约等于无。原因在于:
× 花钱赌馆子没中,有真正认真烹饪食物的当地餐厅和优秀烘培店,坐落在住宅区的那些角落,没有宣传,全靠运气或者消息灵不灵通。德国的美食不在学校或公司的食堂里,不在各类连锁和市中心那些重地段不重品质的餐馆里。不在不负责任的tripadvisor和根本没发展起来的yelp里。
× 全民简餐,社交圈子里没有美食家,德国美食掌握在少数爱烹饪的美食爱好者那里,大多数年轻人不会甚至很少下厨。普遍状况是德国人更不愿花时间烹饪,就餐从简,对美味定义标准低于世界人民平均水平。
× 你自己同样不愿动手。西餐家常菜虽然有高级的形式,但是hand on过程是比中餐简单很多,倘若按照名厨菜谱,做出的西餐食物10次都很难失手1次,完美复制地道口味很容易,而中餐的一道黑椒牛柳,我尝试了不下10次都还没有完美嫩滑过1次。西餐按照食谱的成品会让人惊艳,学习当地烹饪才能真正得到体会当地食物的奥义。但你在抱怨德国无美食时自己并不愿意投入精力去验证是不是真的这样。否定比验证容易。
× 工业加工食品的覆盖率过大。德国太爱效率说了。烘培店里的面包都是工业加工的,只是运进了做成了Handmade的样子。餐厅里的很多食物是工业加工的,只是运进了Homemade的壳子。包括人们的生活,大家开始吃带包装的食品,而不是食物。高效的代价是舍弃了风味的多样性,看似的丰富的琳琅满目是厂商故意造成的错觉,其实不外乎都是那几个。
× 口味习惯没中奖。大多数欧洲菜对于江浙人或者广东人,爱清淡鲜美的口味的人来说都超咸。多出来的那撮盐,能破坏掉一切原本应该有的美味体验。
回忆里我也撞过几次好运,Aless的医生姐姐圣诞给我们做Sauerbraten,牛肉炖得香软却不散,Marcel猎的野猪和Andreas在冬天的Grünkohl炖五花肉,猪油把柴柴的绿叶子浸得油灿灿,冬天里幸福温暖直冒泡,还有Patrick搬石头烤的Flammkuchen,温度高到1分钟一张饼,比烤箱靓,还有以前住宿舍时另栋楼的女生为我们烤的酸奶树莓蛋糕,和一个餐馆里的三文鱼配神酱,当时就恨不得学会是怎么做的。它们都是那种让我的会厌觉得着了魔,想说话也说不出来的感觉美妙的美好的食物。
当威玲旺卡说德国无美食时,真正说的是德国美食藏得深和它相对难得,所以让约等于无美食了。但是是绝对有的。
06.05.2019
威玲旺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