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脾气,妈妈?您从来都不生气啊!”乔惊讶得暂时忘掉了悔恨。“我努力改了四十年,现在才刚刚控制住。我过去几乎每天都生气,乔,但我学会了不把它表露出来;我还希望学会不把它感觉出来,虽然可能又得花上四十年的功夫。”
——《小妇人》
对渡边淳一早如雷贯耳,最早知道的是他的《失乐园》,把一段婚外情写成了生死恋,缠绵悱恻,洞穿灵魂,恋一次误终生。
第一次读他的书,却是《钝感力》。这个情感圣手创出了一个流行词,叫“钝感力”。
在书中,这个弃医从文的老头儿列举了大量的例子,从生理结构、情绪反应以及挫折应对、激励处理几个方面,为“钝感力”说了很多好话,独辟蹊径地展示出“迟钝、木讷”也是一种竞争力,可以帮助人屏蔽人生道路上的荒草荆棘,在人生进步、个人成长中具有积极意义。
但,什么是钝感力?
老头儿没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
给了蜜儿思维放飞的余地……
在蜜儿看来,所谓“钝”,即是缓慢、笨拙、粗笨、木讷、厚重……简单地用几组词义加以辨识:一:“快与慢”;很明显,“快”值得倡导,更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武术唯快不破”,四平八稳地摆招式,运气发招,远不如干脆利落地一个“撩阴脚”来得快速有效。包括感情,以前是“泡”,现在是“撩”,“泡”需加以时日,配以耐心;“撩”就简单很多,眼角眉梢一通电,蜻蜓点水不湿身,讲究得是效率,事后的不着痕迹。
二:“巧与拙”;国人喜欢精巧,谋略,所以才有了近妖的诸葛亮,唱空城,能借箭,还能把那七星灯来点。也正因如此,中国有三十六计,有《孙子兵法》,还有一个鲁班能用木头造飞鸟,一颗橄榄能雕九层镂空的小玩意,精!巧!
三:“短暂和持久”。说的是孔子求道于老子。老子问孔子:你说牙齿和舌头哪个坚硬?孔子答:当然是牙齿了。老子闻,张开嘴给孔子看:那你看我的牙还在不在呢?孔子看到老子的牙齿都掉光了。接着,老子又问:那我的舌头呢?舌头当然完整而灵活了。
可怎么快、巧,终是被一个词KO,叫“厚积薄发”,能功聚一线,蓬勃而发的基础是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厚积”,也因此才能“久而韧”,不至于昙花一现,迅速陨落。
这“厚积”也可算是一种“钝”。
这期间,有着国人辩证的智慧。
再细了讲。
国人讲“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也有太极拳和铁布衫,讲得是慢稳,抗打耐摔。国人奇思妙想,精巧机关无数,却格外推崇“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中国人讲“铁骨铮铮”,但也说“大丈夫能屈能伸”……
精通国学的金庸大师也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让精灵般剔透的妙人儿黄蓉嫁给了呆头呆脑的郭靖,让“巧”归了“拙”。
让淳厚质朴、慈悲宽仁的穆念慈死心塌地得爱上了心机重重,玲珑多变的杨康,给“机变”配上“稳妥”……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找差补缺,寻求一种大平衡。
更有意思的是成语“呆若木鸡”。
从字面上来讲,这是个很坏的词,任谁也不想被说成“木鸡”,呆头呆脑的窝囊人儿,貌似只有被欺负的份儿。其实非也,最早的“呆若木鸡”是说斗鸡。
在斗鸡场上,行家们不怕活蹦乱跳,啄三拈四的“活鸡”,怕的是战斗临前,一动不动,呆呆傻傻像木雕的鸡,厚重、攻击力不外漏,却是气场逼人,尚未出手已是碾压。
你看,是不是很颠覆呢?
再说说国外。
这“呆若木鸡”的典型,有两个,一个是阿甘,一个是安迪。
《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傻慢痴,是天生的,自带基因。他一根筋,简单地秉承妈妈的几句话,自然地与身边的嘲笑、怀疑、猜忌、否定……等干扰项隔离,终于自己,做到了身边很多聪明人没做到的事,成就了传奇;
与阿甘不同,《肖生克救赎》里的银行家安迪,却是个高智商的聪明人,他的“钝力”来自意志的约束和理智的选择。在外面他是一个成功的银行家,在监狱里,他收本心,守本性,不为外界环境所左右,知识依然是知识,能力依旧是能力,换个地方也没耽误他成为一个优秀的银行家。
你看,一个是天然傻,一个是后天呆。
站高点看,两人确实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仔细想想,这漫长而操蛋的人生,没点伏低做小、委曲求全而不觉委屈,操弄千遍不改初心的驽钝和木讷,还真不好享受难得的高潮,转瞬即逝的快感呀。
小蜜儿结语:渡边淳一老人家没说这些,以上是蜜儿的意淫。他老人家的“钝感力”指的是对外界的干扰莫太敏感,别太在意,皮皮实实、本本分分地一直向着目标去就对了。他说: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钝感力的五项铁律:
1.迅速忘却不快之事。
2.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
3.坦然面对流言蜚语。
4.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
5.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平台ID:Mee-gr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