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随意浏览过一遍,回忆起来仅剩的印象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在暗无天日的世道之下苦苦挣扎,逃出狼穴却又落入虎口,可能因为这本书描绘的悲惨的遭遇太扣人心弦,当时还在美好的校园不经风雨的心备受煎熬,为小男孩的遭遇同情心疼、忿忿不平,对那个嗜血的下层阶级恨之入骨,心头久久被乌云笼罩。所以根本忘了最后的结局是喜是悲,最近重新读了一遍,才发现自己的心境再不似从前了。
或许随着时间的打磨,我们都不再像最初那样冲杀直撞,然后带着满身伤痕向全世界大哭。因为我们知道这样是徒劳,全世界没空理我们。于是我们学会去承受所有不幸,冷眼洞悉这个世界,然后从口中吐出裱着精美花穗的毒针,视觉美好,一针见血。
作者查尔斯·狄更斯深谙此理,他用极具讽刺意味的褒义词语描绘对奥利弗进行谩骂、虐待的反面人物,比如济贫院训练孩子们依靠低劣的不能再低劣少得不能再少的食物活下去的了不起的实验哲学家——麦恩太太;认为街头救济的原则是专拣不需要的东西给贫民让其再不想来接受救济的有见识、身价高的教区干事——邦布尔先生;以及制定那些英明又不失厚道的规章制度的教区干事们。
而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奥利弗被迫在喝完不比汤匙大多少的一碗稀粥之后说:“对不起,先生,我还要一点。”这句罪大恶极的话让全场惊愕,让教区理事们密切商讨,犯下如此亵渎神明、大逆不道的罪过,被远见卓识与大慈大悲的理事会决定将奥利弗关禁闭准备遣送。人性化的教区为了让他享受运动的乐趣,让他在数九寒天沐浴,为避免着凉,还十分殷勤地用藤条抽他,给他火辣辣的感觉;社交方面,让他间天带到孩子们吃饭的地方鞭笞,以儆效尤;宗教方面,在祷告时间被踢到黑屋里获准听孩子们的集体祈祷,以慰藉心灵,理事会还特意在祷告中加一条,呼吁祈祷上帝保佑孩子们成为高尚善良知足的人,切不可犯下奥利弗的罪孽和劣行……
而这件事情也开启了奥利弗的颠沛生活,他先被遣送到殡仪馆当学徒,吃着连狗都不闻的食物,睡在棺材中间,时不时挨骂挨揍,就在他因维护死去的母亲之后遭受无数拳头之后,他千辛万苦逃到伦敦,却落入费金为首的小偷巢穴被迫参与见不得光的勾当……
戏剧性的巧合上演,他先被父亲的老朋友布朗洛当做他的小偷同伴带走,洗清冤屈后他被老绅士收留,却没想不多久又被抓回贼窝,后被迫去打劫收留他小姨的家庭,而在未遂后他终于迎来了曙光。
好心的梅里夫人和养女罗斯收留了他,所有误解都得以消除,而在南希和众正面人物的帮助下摧毁了同父异母哥哥蒙克斯的恐怖计划,拿到了属于自己的遗产,最后善恶终有报,好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下去。
之所以会读这本书是因为觉得自己坠入人生的低谷,所有的遭遇都像回忆里这本书中奥利弗难以逃脱的噩运,想让那些记忆中更加悲惨的境遇带来慰藉。当细细读来,曾经让我愤愤不平、苦闷抑郁许久的那些情节,却激不起我汹涌的情绪了,或许是这些情绪在初尝现实的残酷之后已经渐渐消逝了,所有的残忍不公都有了其理所应当安放的位置,不是因为我屈服于现实的残酷,而是我明白了现实是——有阳光当然也就会有影子。就好像这个世界本来就有善有恶,只是曾经天真的认为阳光就该照亮世界每个角落,所有邪恶力量都无处遁形,这个世界就应该属于纯粹美好的。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成长,我也不知道这是好或是不好,我只知道我们为了向前走,都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让我们丢掉一些东西,去换取另一些东西,在这长路漫漫的舍与得中,我们都不再是最初的模样了。
再次读这本书,不再像从前那样专注情节的起伏,才发现曾经忽视了作者讽刺的语言是如此的辛辣,让人叫绝。而作者笔下的人物也仿佛就生活在我的周围,老费金就像那个吝啬、千方百计讹钱的房东;布朗洛先生就像我最尊敬的爷爷——宽容大方;梅里夫人就像我亲爱的妈妈——仁心无私;扬言把脑袋吃下去的格林维格先生就像我奶奶,年幼无知的我会跟她争辩理论,现在的我只会觉得每个人都有可爱的缺点;罗斯就是最纯洁善良的自我,不染世俗的美好;南希就是我们想摒弃却深知无法逃离的阴影,注定的遗憾;而奥利弗,人们都说作者太过理想化,从出生就遭受各种唾弃虐待的孩子,如何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拥有那么纯净美好的心灵。我也不知道,就像我不明白,即使我遇到再多的不幸、挫折,我依然相信我最终会迎来晴空万里。有些东西,就是那么毫无缘由,根深蒂固流淌在血液里。
奥利弗,就是我们坚持善良的信念,它会在我们穿过丛丛荆棘、越过条条污水后,带给属于我们的happy ending.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