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上一次写学习日记竟然已经是8天以前了? 这8天我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我都完全记不得了,今天总结了一下之前学习的内容。
1.微生物的培养、观察、保存、转化。
培养主要是各种不同的培养基,LB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霉菌PAD(马铃薯)、高氏一号(淀粉、各种盐),制作培养基也有许多注意事项,培养基种类也有很多种,比如如果有glu存在,glu需要单独杀菌,因为不能承受过高的温度。
观察各种形态,霉菌、放线菌比较像,干燥有气生菌丝,酵母菌和大肠杆菌比较像。观察包括酵母死细胞和活细胞的观察,需要用到美兰染料,还原型蓝色氧化型无色,活细胞无色死细胞蓝色。 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要求暗视野,且计数一般都偏大。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的观察,先用结晶紫染色,再用番红复染,革兰氏阳性菌为外的肽聚糖紧密,复染后呈紫色,阴性菌外太菌汤松散,复染后呈红色(阴魂不散)。
保存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传代培养法,接种在斜面培养试管上,或底部,用石蜡封口,在冰箱中可保存段时间,二是冷冻保存法,在50%的甘油保护剂下,在-80℃的冰箱中保存数年。三是在一定载体上保存,如沙子、滤纸、硅胶。
转化涉及到两种不同的,一是大肠杆菌的转化,代表原核生物类,二是酵母菌的转化,代表真核生物。主要步骤都一样,转化态细胞的制备、筛选培养基、热激、培养检验。因为原核和真核生物有很多差异,所以由的步骤有差异,并且质粒的特点和组成也是不一样的。这样说起来,这两个可以总计成一张表,方便对比记忆。不同点的原因肯定是因为他们的特点不同,具体要搞清楚为什么他们的步骤不同,比如一个热激45s,一个热激40min,主要是因为膜结构不同,二是感受态细胞制备前,都要挑选受体菌至某个消光值,这个也是不一样的,不过这个不一样的原因一时还说不清楚具体的,反正肯定是不一样的。、
2.生化技术,大分子物质的定量:光谱法,这个肯定是比较简单且普遍的,顺便回忆了一下光谱法的原理,分为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又分为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紫外分光光度计法、红外光谱法等吸收光普法,荧光法等发射光谱法,其中荧光法更精确。细胞内物质的提取,破碎、抽提、浓缩、提纯。
4.cell cycle 生物信息学分析之细胞周期推断,只搞清楚了原理,具体怎么做听jimmy老师说很简单似的,但是我知道肯定不简单啦! 要用scran这个包,用这个包需要创建是三个对象,一个是singlecellexpriment构建的一个对象,一个是读取scran里面自带的一个内置数据,一个是需要ensemble ID号,如果基因矩阵不是ensemble ID,就需要转换一下。最后cyclone()就可以得到一个list ,里面含有周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