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中路一直往东,路过布达拉宫广场,就到了苍老的拉萨古街。市中心没有高层建筑,街道逼仄而拥挤,国内几乎没有哪个城市的建筑保留了如此明显的民族特色。清一色的藏式矮楼,装饰复古,充满藏式风情。
八廓街比布达拉宫更贴近人民的生活,石板路凹凸不平,行人来往如织,已经是充满商业气息的步行街。大昭寺就在八廓街的入口,门前的广场上布满阳光。
街衢上本地人多过外地人,藏民穿着宽大袄布做的服饰,颜色鲜艳,手中持一刻不停的转经筒,嘴里呢喃着经文。路上的标识全部用藏文辅助着汉字,没有其他的外语。
为了保持传统的藏式建筑,主街上每年都要围起来做修葺,修补墙壁,重新粉饰上鲜艳的色彩,这样浩大的工程往往要持续数个月。整修建筑物,是藏民郑重而神圣的工作,建筑之于他们,不只是肉体的居所那样简单。如同每年底为布达拉宫做修葺,信徒们提着桶登上城墙,用牛奶和香料调制颜料,掺入防腐驱虫的药物,由工匠从城墙上倾倒、涂抹,毫不吝惜地将一桶桶牛奶倒在宏伟的高墙上。我甚至看到背着孩子的妇女,提着两桶调好的牛奶涂料在高墙上行走。她们自愿来这里参加这项伟大的工程,视为荣誉,且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场,能被住在宫殿里的佛庇佑。
我不是信徒,但走过的寺庙未必比信徒少。多年来游历过的地方,宗教也都根植于此,由此也对藏传佛教的庙宇逐渐熟悉起来。香格里拉的松赞林寺、西宁的塔尔寺、拉萨的色拉寺、哲蚌寺、布达拉宫……还有许多没有记住名字的地方。但我对藏传佛教的文化依然一无所知。藏文书写的经书和藏语念诵的经文,筑起了宗教高高的门槛。我喜欢的,只是宗教和民族特色浓郁的宗教建筑。区别于城市的玻璃幕墙和高度相仿的高楼大厦,带有文化寓意和宗教崇拜的建筑,明显有着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许多藏式建筑的修建都要耗费两三年时间,从筑基、构建到装饰,一层层工序由内而外地组成精致而有韵味的住宅,仿佛有灵魂一般。家境优渥的藏人,一座住宅几乎花上三四百万,只是在山坳或者原野上建出一座孤零零的房屋,没有配套的公路、学校、医院之类。
“我们跟你们汉人不同,不会经常外出游玩打工,家几乎是无时无刻不停留的地方,我们不喜欢去别的区域,因为一直在这里生活,所以住宅有归属感,有与众不同的意义。”曾经遇到在草原上经营牧场的藏族美人,在我们停留休息的时候用工具研磨出酥油茶款待,与其聊天,说到自己的丈夫在寺庙里做僧人,可以娶妻生子,领寺庙的供奉,是没有其他产业的地区一种独特的职业。
那时候讶异于路边不起眼的一座三层楼的色彩明艳的建筑,居然要耗费数年时间修建,听完她的话,又觉得这居住选择别有深意,同样是耗费几乎一生的积蓄,我们大部分不过是得到城市空间的小小一隅,配套地铁、医院和学校。而他们得到水草丰茂的牧场和与世无争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