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Facebook的大拇指开始,点赞早已深入人心
但关于点赞以及其衍生出的触发机制--点赞推送,背后的产品逻辑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要点赞?
产品中引入点赞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不同类型的产品可能各不相同,但在梳理后发现,点赞都是在强调用户间的「情感投入」
我为你打call → 你接收到我的应援 → 得到虚荣心的满足 → 期待收获更多认可 → 持续产出价值/加大投入
以上是产品期待形成的情感投入正反馈模型,也是点赞的目的。
采用什么点赞形式?
在明确点赞的目的后,应该用什么点赞方式?
鹅哥认为,符合产品特点、能让用户能会心一笑也许才是最合适的点赞方式
以APP为例:微博的最新版本中对点赞做了优化,突出了点击时的动画效果,作为受众年龄跨度大且以关注为主的APP,简单易懂的点赞形象符合大众认知,突出动画效果则强化用户对所点赞内容的认同感;Keep的运动社区中,点赞形式变为了加油,并为用户准备了待解锁的点赞表情,达到点赞目的的同同时强化用户的目标感,鼓励用户追求更高等级。
点赞背后的规则有哪些?
点赞在前端的展示多是一个点赞入口+点赞数量,然而这背后还有哪些逻辑需要产品考虑?
1. 点赞对象 -- 决定了允许点赞的用户范围,大致上分为普通用户-特殊用户-用户自己
2. 点赞规则 -- 决定了点赞机制,是否允许点赞/取消点赞、点赞频率等
3. 点赞结算 -- 与外源性激励(如任务体系、打赏体系)挂钩的APP有可能会涉及到点赞结算的问题,需要考虑点赞结算方式、结算周期、结算标准动态控制等,进阶版则会涉及到反作弊的一套规则
你收到过哪些点赞push?
按照尼尔·埃亚尔在《上瘾》中提出的上瘾模型(触发-行动-赏筹-投入),点赞推送作为模型第一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户能否走向情感投入正反馈的关键。
所以大家都收到过哪些点赞的推送呢?
从前期的调研中鹅哥总结了两种点赞push形式:
1. 即时逐条触发 -- 以微博早期版本、same、Instagram为代表的传统点赞push方式。
push机制为当A对B点赞时,B即时收到。这种机制的优点在于强引导用户进入站内查看点赞,进入情感投入正循环中,同时逐条push也暗示用户受欢迎程度,使用户产生期待感和虚荣心;不足在于逐条push易让用户产生厌烦感,条数的增多会不断打扰用户的其他操作,最终导致“怒删”。
为了避免这一点,Instagram的做法是在通知栏层面做限制,当通知栏有X小时内的点赞push未打开时,不触发新push,所以有心的用户会发现ins的推送基本就是一两条,在用户的annoying范围内
2.延时聚合触发 -- 以QQ、微信为代表的进阶点赞push形式
push机制为B按照后端逻辑延时收到若干点赞的集合,这种机制的优点在于最大程度减少对用户的打扰。
实例分析
鹅哥正在参与的项目是在线教育APP,想引入点赞&push玩法强化用户对学力PK模块的情感投入
采用的点赞形式
在产品策划阶段准备了三套点赞方式:①普通点赞 ②两种态度比较 ③多种态度表达
考虑到产品受众为初高中生,正处于个性突出、青春叛逆的阶段,同时考虑到点赞功能的日后可拓展性,所以一期以方案②为基础,二期向方案③过渡,使用户以点赞为出口表达自己对他人学习结果的态度,同时因两者比较产生外部压力,促进其持续追求高学习段位。
点赞背后的规则
点赞规则简单清楚:①用户可对站内所有用户点赞(包括自己)②不支持取消点赞 ③每天对同一用户只能点赞一次 ④点赞数随学期结束清零
点赞push机制
考虑到学习类产品特殊的使用周期,在校期间对用户频繁push可不是明智之举,同时不合时宜的push可能伴随家长向的担忧。所以在制定push机制时我们建议采用上文中的延时聚合触发方式。
具体的push逻辑更贴近使用场景:
1. 在校日:7点—22点时间段内,每X小时做一次push
2. 周末:在APP三个启动高峰的后一小时分别push三次
发生点赞事件后根据时间段执行以上逻辑,点赞数取该时间段内产生点赞的总和
push文案:你收到了X个点赞,快去点击查看>>
后记:在调研产品内点赞和push机制时,鹅哥发现国外的一些团队正在将AI的技术引入社交化push,预期达到预测用户下一步的社交行为,做对应的push引导。如果实现的话可以说是相当智能了!
最近刚好在做相关项目,就做了一些梳理,希望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把你们独特的见解和好玩的方式以评论的方式进行交流,为你们打Call啦!
“好希望我的产品能和用户心智相通,成为人生追求的一部分”
---鹅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