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英文的尊严
姚老师一个月前在朋友圈推出了“散装英文vs.原装英文"视频,每次一句散装加一句美式整装,可谓实用又有趣,已经具备了成为网红的潜质。
有一次说的散装英文是“你有没有Get老板的point啦?”真是神来之笔,这不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吗?“你有没有Get point啦?”或者“我终于get到他的point了。。。。。。”但是从来不知道,更加正式的说法是“What’s your take away from the boss?”操着散装英文过了小半生,整装英文站在面前,反而不认识他了。
不过后来,姚老师画风开始走偏,出现了很尬的散装,就好像中国农民工的蓝白条编织袋走上了LV的T台,让人有一种“我知道你要干嘛,但是你这样干很奇怪”的不适感。譬如有一天,他说了一句“这Elevator 有点吓人”,在我们散装英文的世界里,从来不在这么平庸的场景里用英语,这样完全显示不出洋气。
散装英文也是一种场景式的语言,完全是英文和中文之间开辟的第三种语言,使用起来行云流水,举重若轻,如果硬要求说成纯中文的,反而磕磕绊绊,变得晦滞起来。所以,姚老师,虽然能够熟练操练中文和英文,但是散装英文不是他的母语,因此就很难Get到这个Point了;就好像要求一个优等生考100分不难,要他考59分,这个难度就大了。
据说他现在每天都是先想一句整装英语,然后再把它翻译成散装的,作为土生土长散装英语原住民,我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损害,难道散装英语就是你们眼中“饭前便后,随口哼哼打发寂寞的歌”吗?
追根溯源,散装英文应该是伴随80年代第一批外企发展而来,那时候管理层基本都是外国人或者港台人士,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学校里没学过的Business English, 还有一些工作上的专有词汇,还以及各家公司内部和管理系统相关的词汇,这些词让他说成英文反而不知道该从哪里下口了。
还有一些词汇,貌似能够找到对应的中文,但是味道就差了点意思,譬如一个很通用的单词——challenge,平时都翻成“挑战”。开会时候,Cindy和Michael互相challenge对方,说成互相“挑战”对方,感觉不知道他俩在干嘛,说成互相“找茬”,感觉又是个人恩怨。显得小家子气。所以这时候,只能说“拆冷鸡”。
散装英文从英文比中文说的更流利的香港和东南亚的华人管理层开始,慢慢通过管理队伍弥漫在了整个公司里,进而整个外企圈子都开始使用这些散装的英语。但是如果你以为只要会几个英文单词,谁都能轻松驾驭,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散装英文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有尊严,有温度的。
外企工作的人,就是用散装英文这种神器建立一种结界,将自己这个族群和民企,国营企事业单位的气质隔绝开来。在任何聚会,只要是有人开始讲一些有关于工作的话,散装英文就情不自禁地奔流而出,同道中人就可以“确认过眼神,遇上对的人”,然后就可以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ooh no, 是从company culture聊到 smart goals.
其实在散装英文这种特殊的物种内部,也有自己的逻辑。有一类是ABC,平时思考都是英文模式,使用散装英文更多的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与其说他们在说散装英文,不如说他们用的是散装中文。
国产散装里面,除去为了工作上交流方便用的专业词汇外,其余一种听得最多的是“Good job, well done之类,中国人原本不太会夸人,这套词汇都是跟着外国领导学会的。
另外一种说来就非常tricky了,当人们在Gossip同事的时候,也特别喜欢用散!装!英!文!——Tommy的sense那么差,你看上次的活动,搞得那么low——似乎躲在其他国家语言里面,藐视人的时候,直接杀伤力就可以弱一些,有时候甚至有一种,这话不是我说的,是第三者说的,和我没关系的疏离感。
最后一种散装英文就站在了鄙视链的最底端,就是一种很硬的散装,——Boss在meeting room里面开meeting, 可能finish的比较晚——这时候真让人涌起一种“谁说的,我保证不打死你”的冲动,“求求你,说整装中文吧!”
散装英文不是单纯的装,有时候是为了工作方便,在中文中找不到相应的词汇而用的,但有时真的有一种小矫情在其中,带着在外企里工作一种微妙的心态,想向Boss求认同,无意识的模仿,显示自己的专业度,或者只是为了假装自己在一个Global公司里工作,细揣摩背后的小心思,这些散装英文也会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也许哪一天就像On sale那样演化成了“肮三”,渗透进了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