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60岁后没再打工了,说退休,也谈不上,因为没有退休工资。
他自己省吃俭用攒了一点钱,在妻子儿子的劝说下辞工,跟儿子一家一起生活,过起了曾经梦寐以求的“老太爷”生活:做饭家务主要是妻子在操持,他每天无事可干,吃完饭就在楼下跟一群老头老太打牌,顶多放学时接孙子回家。
一开始,老李惬意得很,跟以前的工友、老家的朋友聊起来觉得很有面子,总算过上了跟城里退休老人一样的生活,再也不用打工受气受累了。
慢慢地,老李开始无聊起来:
没有了每月的收入,让他心里多少有些不踏实;闲久了,他心态也有了变化,看啥都不顺眼,一起打牌的搭档偶尔出错牌都会被他呛呛一通,弄得脸上怪不好看的,一来二去,打牌也没人愿意跟他一起玩儿了。
老李渐渐在儿子家待不住了,他想回老家。但妻子不想。
妻子很享受城市里的种种便利,还有儿子儿媳带她出去吃饭、游玩、见识从未见过事物的新奇感,这些让她在跟老家朋友聊天时充满优越感。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妻子在儿子家很有存在感,厨房就是她的天地、她的zhan场,她可以自由发挥,虽说儿子儿媳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口味要满足,她总是被需要的,这一点,能让她心甘情愿地做家务——毕竟,这里有她想要的一切,吃得好、穿得暖、有价值感、有安全感、有人养活。
或许,正是因为“是否被需要”的不同,造成了老李和妻子对在儿子家生活的认同感的差异。
老李心里总寻摸着要找点事情做,他要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刘润先生去年提出了“活力老人”这个词,他认为在如今老年人越来越多的情形下,一些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可以从事一些轻体力劳动来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更保证拥有较高质量的生活水平。
看身边那些高寿的老者,大多都是老有所为,在退休后仍保持一定程度的脑力或体力劳动,这让他们拥有跟社会的链接以及某种情形下的同频。
真正无所事事的老人,其幸福感往往较低,容易失落沮丧,感到被社会抛qi的落寞,反倒容易弄出各种问题,包括身体的和心理的。
生活生活,人生下来就要干活,哪怕老了,没事干也是很熬人的情形。
如果是“活力老人”,有事情做,会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