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一个人整日只关在屋里正襟危坐、“参禅打坐”、心中冥想;只知“读万卷书”的重要,不懂“行万里路”的厉害;只知在精神的王国里“神游”,不知在实践中打磨历练,是不可能把事情做好的,这是人类智慧的精华。
如果不能在实践中辨别与获得真理,闭门念书一万年,也是纸上谈兵。
且不说科学与艺术领域,单说以“通过修行的方式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为宗旨的佛教——试问,如果高僧都不能通过实践结合经文领悟到世间的真谛,却去布施自己都理解不透彻的“经文”,如何能“宏施大法”? 又如何去“普度众生”?
在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伟大如玄奘法师者,也是历尽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得取真经——这实际上是在诉人们,若想救人于水火,至少自己要晓得什么是“水火”,并且亲身经历过“水火”。这是“普度众生”的前提。
孔子也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而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然而,思从何来?答案很简单,只能从实践中来,否则便走向了唯心。理论是实践的影子,实践是理论的“真身”,只有二者重合时,才能形成真实而鲜活的事物,才能使事业得到精进,而不是只得到某个残缺飘渺的镜像,或是突兀干瘪的实物。
正如王阳明所言,只有“知行合一”,才能收获真正的“善”与“良知”。
要带着发现与创造的眼睛去做事,更要带着“实践”上路。因为只有在实践的滋润下,这眼睛才会有神、有灵气,否则,这“眼睛”,只是一个“有眼无珠”的摆设。
没有实践,理论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