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用"易仁永澄模型库"对一个项目进行详细规划,项目命名为项目A
1、项目A定义
根据系统思维的基本原理,项目A作为一个系统,一定要符合输入输出的基本逻辑:
那么,对于项目A来说:
System:就是......;
Input:......;
Output:是什么呢?
我们先假设 output = x,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这个输出 x 究竟是什么?
2、为什么要做项目A?
2.1 原理分析
根据价值思维的基本原理,个人价值 = 主动积累的价值 + 被动积累的价值的总和,也就是:......
2.2 关键结论
通过上述原理分析,构建项目A的目的在于:
采用XX方式,找出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持续优化自身假设,......。
根据立项说明文件中的二、(三)项目核心价值部分:
通过构建这个系统,可以实现:
- .....;
- .....;
- .....;
说明,项目A的输出Output也是上面的引用内容。
综上“目的”和“核心价值”可以相互验证,目的是投射端,核心价值是投影,项目A关心......。
3、项目A的系统构成分析
使用白箱视角去逐步分析系统构成,有两种常见的方法:
根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分析系统的构成;
根据理解层次的原理,分析系统的构成。
简单、大致介绍如下(具体内容需要详见整个项目A详解)。
3.1 根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分析系统的构成
项目A的IO分析为:
Input:......
Output:.....;
以此倒推系统构架。那什么样的系统能够分析出问题并可以持续优化呢?可以形成以下层次:
第一层打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基于认知原理和价值思维的相关原理,可以得到结论:
只有发现问题(现实 = 有问题),才能够推导出假设出错
只有分析问题,才能找到究竟是哪个假设错误
只有优化假设,才能解决问题、提升价值
第二层打开:用关键指标来分析问题
任何系统都是利用指标来检查是否出现问题并分析问题,例如电表,如果某一个月电表读数突然比上个月或去年同期增加N倍,那一定是因为什么发生了导致的。任何分析类的工作,原理都是如此:用指标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项目A的关键指标必然和......有关,所以,在这个层次的系统视角下,系统可以被分为以下5个部分:
形成....指标;
驱动系统,记录指标变化,找出规律;
判断是否有和规律不一致的情况;
分析情况出现的原因;
调整假设以优化未来的决策模式。
第三层打开:项目A的具体功能模块
围绕着第二层次打开的部分,形成具体的功能模块为:
....认知模块:形成指标;
....规划模块:假设出某种规律;
....开销记录:在现实/实践中确认是否符合规律;在现实/实践中发现不符合假设的部分;
....问题处理:根据冲突进行反思,分析原因、优化假设;
....整合:根据某些原则,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整合.....;
3.2 根据理解层次的原理,分析系统的构成
理解层次是一种分析自己和外部相互作用、影响的高效系统架构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快速分析出系统的层次组成。利用理解层次,可以帮助自己在思考与外部互动时,拥有更全面、更完整的视角,并可以有效地提升行动的效率。
理解层次的模型如下:
.....
仔细查看,第(一)部分“根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分析系统的构成”的内容,只是理解层次中第四层——能力层次的具体组成,因此,整个项目A的构建过程,我将采用理解层次作为框架模型进行系统架构,每个层次均用文章的形式写作、呈现。
4、总结
关于项目A的简介,我们可以总结几句话:
项目A是......系统;
项目A可以帮助...提高....价值;
项目A的构成思考方式为:理解层次 + 系统白箱视角。
好了,接下来,我们开始按照规划的方式来构建系统吧!
L1 : 系统关系
本部分内容是基于理解层次原理进行讨论,讨论的对象是理解层次的第一层:系统。
第一层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关系,即:我和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分析本部分的基本思路是:先定义系统是什么,再分析自己和系统的关系。
1、系统是什么?
分析思路:
因为自己和系统的关系已知,即:......;
先假设系统,然后用关系验证,直至自洽为止。
1.1 假定系统是B
因为我们讨论的是项目A,因此,“系统”应该是“时间”,假定:系统 = B。
下面进行一次验证:根据《项目A简介》中提到的项目A的目的,我们要......,也就是可以进行语义转换,形成这样的推论:
我们和系统(B)互动的结果是.....。
这个推论是有问题的,它是无法通过逻辑三洽的,只要随便就能举出一个反例:.....。因此,系统一定不是B。
1.2 假定系统是C
根据《T项目A简介》中提到的T项目A的构建原理,我们是通过T项目A提供的指标体系来发现问题,然后用解决问题、实现提升的思路来完成......。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做出一个假设,系统 = C。 C是......。
那么,我们再来进行一次校验,在我们和指标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和指标的关系是:
通过我们的实践,影响指标的变化;
指标的变化又反映出我们决策背后的假设;
通过对指标反映的假设分析和优化,提升单位时间内的平均价值。
看,这个逻辑就实现了自洽(因为......,根本就不需要项目A,他们就不在项目A构建的考虑范围内了)。
因此,我们暂定系统就是C。(还是特别声明,这里的“系统”和“项目A”表示的意义不同,这里表示的是“对象”的概念)
2、我们和系统的关系是什么?
在第一部分推导系统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已经谈到了自己和系统的关系,这里再进行强调。
我们和C的关系是:
......;
......;
......;
......;
我和系统的关系是:我影响指标变化,指标变化反应我的决策问题,通过分析系统(对象),提升......。
3、感受
项目A实只是一个投影,真正的投射端是C。也就是说,我们建立项目A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形成一个可以给自己提供指标反馈的体系,用反馈的方式实现自我优化。
因为.....,所以,我们搭建一个可以持续产生C的系统项目A,来帮助我们优化,这就是整个项目A系统构建的背后动机。
所以,可以形成一个推论:项目A并不是......,那样的项目A其实很低维度;项目A也并不是...,来....。真正的项目A,是建立一套指标反馈体系,用灵活和弹性的原则去优化假设、提高决策成功率,实现......的提升。
L2 : 身份和使命
本部分内容是基于理解层次原理进行讨论,讨论的对象是理解层次的第二层:身份。
第二层关注的主要问题是:Who,也就是作为一个使用反馈系统来展示真实情况的个体,他究竟是谁,这个身份的使命是什么?
1、定义身份
我构建了项目A,我希望利用项目A这个指标的反馈系统来帮助自己优化,那么,这里的我是谁呢?
我和项目A的相互互动中,我有两重身份:
通过项目A反馈的内容让......;
建立项目A并维持其稳定运转。
所以,我的身份有两个:zzz、系统搭建、维护者和优化者。
2、定义使命
针对两种身份,分别说明使命:
2.1 zzz
作为一个zzz,最重要的是能够客观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根据问题解决方法论去改进和优化自己。所以,作为zzz的使命是:
......
......
......
综上,我是一个:......。
2.2 系统搭建、维护者和优化者
这里有三个身份,分别是:
作为系统搭建者,我要构建一个基于时间的简单、高效、易用的反馈系统。这个身份是一次性的,系统搭建完成后,该身份的使命就结束了。
作为系统维护者,我要保持系统的稳定运转,面对外部变化对系统的冲击时,要适时调整和维护系统。
作为系统的优化者,我要持续增加系统的反脆弱性。
因此,在系统搭建完成后,要用这里的要求对系统进行检验:
是否足够简单
是否非常易用
是否足够高效
是否有应急机制
是否有稳定的核心和开放的机制以确保反脆弱
L3 : 信念和原则
本部分内容是基于理解层次原理进行讨论,讨论的对象是理解层次的第三层:信念。
第三层关注的主要问题是:Why,也就是作为一个成长者和系统构建者,你究竟相信什么,遵循什么原则?
基本思路:每个身份下有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1、ZZZ
1.1 信念
自律才是真自由。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全面的自律才能解决全面的问题。
数据比记忆更真实。
情绪是发现问题的钥匙,问题是成长的契机和基石。
你不爽了,一定是自己的假设出了问题,一定是自己相信错了东西。
任何人的效能都可以被持续优化。
如果问题反复出现,一定是需要升维了。
任何全新的进步,一定会遭遇笨拙期。
如何评价自己真的成长的唯一标准:持续遇到全新的问题。
灵活和弹性是基于稳定的秩序感之上的。
1.2 原则
靠谱、负责和信守承诺。
一切围绕着......。
2、系统操作者
2.1 信念
成长靠系统,不是靠感觉。
复杂事物背后一定有极简的规律。
系统维护比系统搭建/优化更重要。
2.2 原则
一切围绕着系统的自适应性。
严格遵循系统流程操作。
2.3 时间原则
...优先级排序
要预留充足的...防范系统风险(生病/死亡、分心/拖延/不专注)
避免...带来的负反馈
......
预期控制:根据业务时间规划发展速度,以避免焦虑。
L4 : 框架及能力
本部分内容是基于理解层次原理进行讨论,讨论的对象是理解层次的第四层:能力。
第四层关注的主要问题是:How,也就是TMS的具体构架和需要哪些能力才能支撑运作?
我将本文的内容划分为六个层级,分别是:
系统框架
支撑能力
目标及准则
系统流程
工具体系
核检清单
1、系统框架说明
根据《项目A简介》中对系统打开的基本思路,可以将系统按照以下层次打开:
第一层次:输入、系统和输出
第二层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层次:分析系统功能模块
然后,将各模块进行生态组合形成结构(以避免机械式思维方式)。以下分析各功能模块和结构关系。
1.1 功能模块
项目A主要包括以下7个功能模块:
基本认知模块
...策略模块
...规划模块
...记录模块
...指标模块
反思模块
问题解决模块
1.2 模块结构
将7大功能模块进行组合,形成结构关系如下图所示:
目前假设:这些模块流程如果跑通,项目A系统即可运转。
2、支撑能力说明
根据第一部分的系统框架,分析需要以下能力,才能支持项目A各功能模块:
正确的认知:......。
...策略:......。
...规划:......。
...开销统计:......。
...开销记录:......。
反思:......。
问题解决能力:目前,能够从情绪中解脱、能够分析问题的关键原因、能够承受短期的笨拙、能够不断解决问题,本能力储备充分。
系统维护的能力:面对系统受损或者需要调整的时候,可以快速应急处理,目前,该能力还需要形成清单化的操作模式。
总的来说,我拥有上述能力的知识储备,也掌握相关的技能,但是由于......策略,导致系统处于崩溃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次系统构建,我要着力储备和训练:正确的认知(落实到文字版本)、....使用策略(落实到文字版本)、...开销统计继续训练、系统维护形成模式、重新梳理自己的全面的欲望和已经承诺的内容。
3、系统目标及准则
3.1 系统目标
暂略
3.2 系统准则
根据对自我的认知、自身的定位形成项目A准则如下:
......
......
......
3.3 ...策略
根据准则形成的...策略为:
......
......
...开销记录:......;
...开销统计:......。
4、系统流程说明
项目A系统包括若干流程,主要有以下...个(再有其他,再继续补充):
...管理流程;
系统维护流程;
...规划的流程;
项目管理的操作流程;
4.1 ...管理流程
...系统流程总的来说有四个环节:新增、规划、执行和调整。我将业务流程和工具体系对应绘制成一张流程图:
5、工具说明
5.1 工具选型
工具是按照功能模块进行配置的,因此,按照功能模块分析如下:
基本认知模块:......;
...策略模块:......;
...规划模块:......;
...记录模块:......;
...指标模块:......;
反思模块:......;
问题解决模块:......;
综上所述,整个项目共需要工具:......。
除了运转工具之外,还需要......。
5.2 工具使用规范
工具是用来支撑业务流程的,工具的使用规范,需要根据业务流程而定。因此,按照“四、(一)每日时间管理流程”对工具使用进行约束,形成使用规范。为清晰展示,我用单独页面展示,请详见:《TMS工具使用规范》。
6、核检清单
暂略,等具体执行时再生成。
L4 : 项目A工具使用规范
本部分内容是基于《L4:框架及能力》中第“五、(二)工具使用规范”形成的内容。
根据工具体系框架图:
假设:只要完成上图中各组块的工具选择、使用规范,项目A就可以跑通。
因此,本文共涉及以下...点主要内容(可以对照图片上的标号):
......;
......;
......;
1、...使用
原理:采用执行意图(if……then……)的方式进行管理。因此,形成一下逻辑:
触发器:......;
行动
......;
......;
......;
2、【执行环节】...的使用
...
3、【成果体系】成果体系的构建和使用
每一份产出就要尽可能地输入到成果体系,目前,我的成果管理系统是按照三类&四层成果体系进行管理:
...
4、【反思环节】四层次反思
反思是发现自身假设问题的抓手行为,也是每个持续高效能成长者必备的最小、最完备的能力,因此反思必须常常训练。
项目A在构建的时候也会调用反思的能力,因此,掌握反思极为重要。强力推荐伙伴们参加我的反思训练营活动,学习分阶段的反思过程。主要有四个主要层次:
反思发生的情绪,并从情绪中摆脱出来;
反思问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原因可以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去呈现展示;
反思是什么固有模式在发挥作用,导致问题出现;
反思自己的假设是什么,并有针对性的更新假设。
以上就是反思的四个层次,必须要持续去做,这样才能让项目得以优化和改进。
5、【假设体系】假设体系的构建和使用
目前,我的假设体系是构建在幕布里的,形成了一个单独的文件:...的假设库。
每次更新假设之后,就需要在幕布里面进行记录,不断积累、优化自己对世界的判断方式和假设。
假设库不可能一次性建设好的,需要反反复复地去实践、补充和优化。
6、【项目规划】项目化的具体方法
......
L6 : 环境及资源
本部分内容是基于理解层次原理进行讨论,讨论的对象是理解层次的第六层:环境/资源。
第六层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样的环境和资源可以保证系统的持续运作。
本文的思路为:根据常见的情绪进行分类处理
想做却做不到,就是假设错了,那么,就需要反复看前三层;
如果觉得麻烦,就需要调整第四层;
如果是要放弃,那就是系统1的反扑,可能需要搭建自律和他律环境。
1、基本操作
根据上述的思路,基本操作有三种:
每周阅读一次L1 - L3
当觉得麻烦的时候,就启动反思进程,优化整个系统(有个前提,因为我们的系统已经客观化了,所以,在优化的时候就会特别简单)
构建自律和他律环境
2、自律环境构建
形成看到的具体实操手册
解决方案:把所有的操作流程完成后放入幕布一个文件中,写清楚每一步具体操作流程。这一条可以在每一次执行的时候持续优化。
3、他律环境构建
他律环境需要考虑的是某些关键点上可能因为系统1的认知放松而导致的放弃,打开流程查看:
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对触发器不敏感,不知道记录,这个问题对别人来说是大问题,对我来说不是问题。
不去规划计划。需要......。
不去......
不按照计划推进任务。解决方案是......
因此,他律环境配置完成后,我需要的资源支撑有:
...唤醒官:...;
目标小组:尚未组建(定为下一步行动)
事项:监督、鼓励、支持、组会
监督每日计划推进、目标达成:...团队、...制度;
示弱及支持:...;
如果再有其他的需求,再补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