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打开手机,就看到读者@白杨67留言给我:“写了一百万字,你把前后的变化写出来。”
这,是一道指令。
我这儿还睡眼惺忪,可有人劈头就问:“写了100万字,你都有什么变化?”还清晰明确地指挥:“写下来。”
看了下留言时间,是周日的清晨5时许。
说这是醒脑的灵魂拷问,也不为过。
说实话,我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他这一问,把我问得心里一慌。
“简单说就是:现在可以每天保持较高质量的日更;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觉得一切美好刚刚开始。”
我迅速概括了3句回复过去,用来掩盖临时应对的心慌和仓促,就像没预习课文又被老师抽查提问的小学生,还故意偷换概念,把(认真思考成文)“写下来”简化为(随意几笔)“写出来”。
“@a优游 你在文章中表达出来。”这老师看出来小学生毫无准备,连环追踪,第一时间艾特我,再次拷问,指令比第一次的更具体,更不容置疑。
知道遇见高人、贵人了,也便不再闪躲逃避,干脆低下头来,承认自己的浅陋,并认真思索起这醒脑追问的答案。
好的问题,可能比答案本身有价值得多。答案的呈现,因问题的价值显得有意义起来。
就着这个电光石火般的提点,我仔细想了想,写100多万字前后,发生在我身上的变化,大概有这几方面:
1.写作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的生活方式
早年写文,大都是“物不平则鸣”,情绪波动心潮澎湃到要喷涌而出才写,是被动流露、抒发、解压。后来写作,是主动选择,是思考梳理,更是自我净化、迭代更新。
据说,21天可以培养一个习惯。那么,5年足够培养一种自觉自愿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
在生存的夹缝里寻找生活的痕迹和甜蜜,搏斗的同时,和解;探秘追寻之余,随时随地捡拾掉落的果子,刺激又有趣。
写作于我:乐此,不疲。
2.从来没有想过能做到的事情,竟在不知不觉间做到了
自打算持续写作以来,只是每天忙里偷闲抽出一点时间来写,更看重也更享受写的过程,没有清晰制定过要写多久以及写多少字这样的目标,更没有明明白白地罗列过写作计划。
可是,当字数累积,突破100万大关时,还是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特别是不断有朋友表示“这很难”但“这很棒”时,我知道这不止是自嗨;当阅读、点赞、留言量越来越多,热情洋溢与我互动的信息不断时,我知道我的100万字——或许是我写的内容,也或许只是这个数字——鼓舞了越来越多的人。
3.自信/自我催眠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最初,我只是随心随性写写,攒了很多本日记,也有很多个电子文档的抽屉文,可总是纠结于“暴露与自我保护”的问题,不敢大大方方地发出来。
细想来,那是心里的“怯”,是不敢面对自己“野心”的恐惧。
有了这5年来集中“有形”的100多万字,这字里行间都写着“你可以做到”的100多万字的鼓励,我开始想要向宇宙下订单,并且愿意付出值得的价格,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境况下,收货,也收获。
4.有底气公开说出自己的梦想了,以前不敢
是的,我梦想成为作家,梦想能出畅销书(不止一本,但起码一本),梦想有很多很多人读了我的书,对生活生出更多憧憬,甚至满含热泪地跟我说:“你的书,让我觉得人间值得。因为你,我重燃希望。”
这梦想藏了很多年,早已生根发芽,该拿出来晒晒太阳了。晒在太阳下,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水分,我要让它开花结果。
5.重新坚信文字本身的力量
几年前,对自己不擅编辑排版这一短板很是懊恼,看着自己的文字在高水平版面编辑的手里以最美的姿态呈现,会自惭形秽,甚至觉得美的形式比文字本身更重要。
冷静思考后发现,我最好的路径仍然是从文字出发去修炼提升。
有了100万字的习练,又有了读者对它热烈、不吝赞美的反馈后,我重新坚信文字的力量:形式美固然重要,但文字也可以有它背后更强大更深邃的力量,不用妄自菲薄。
6.找到了可以从事一辈子的事业
全职工作不一定是事业,哪怕它占据一个人绝大部分时间精力。
10年前,就在心里对“职业”和“事业”做过区分:职业是饭碗,是安身立命的工具;是平台,是人在社会中最客观的坐标。事业是精神引领,是人活着以及活得更好的证据,是愿意为之付出高昂代价的最闪亮的标签。
如果恰好职业就是事业,那是万分幸运的。如果不是,能找到可以用一辈子去做的一件事,也已经足够幸福。
多年来的自我探究表明:写作,便是我愿意用时光和心血从事的事业。
对“写作”事业而言,5年,7年,10年,都只是数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