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上午,我与妻于早上7点起床,外面的小雨下个不停,我在榆和饭店四楼自助餐吃完早餐。然后,我们在约定时间来到榆林市政府门口,援榆的朱同志交给了我两张去榆林市的红石峡和镇北台的介绍信。
于是,我和妻打的来到了红石峡景区,景区内无一游客,只见一个打扫卫生的,还有三五个农民工在洞窟内维修。尽管外面寒风逼人,但很不错的景致让人值得一游。稀少的游人、几乎是没有的外来干扰,可以让你尽情的慢慢一一欣赏每个摩崖石刻。这里的洞窟全都位于悬崖峭壁之上,现存多建于明朝成化年间,有不少因年代久远,自然界的风沙水的侵蚀,再加上浩劫年代人为的破坏,以及今天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洞窟内的损坏还是较为严重的。
我们两人沿着洞窟前的天然石头上凿成的石阶信步而上,石阶皆依山势而建,有短窄的,有长陡的,也有较为平缓的。每爬上一个洞窟,进入洞窟内,正面皆供奉着儒佛道的神像,正前方皆有香炉可上香。目看两侧,一般皆有泥夹草枓的一层厚墙,墙上有残存的壁画,偶尔见到一角,尚有一点点当年精美的华彩。仰头向上,洞窟顶上一般皆有石雕的佛道等图案,历经四百余年岁月风霜,但仍有当年的轮廓及一点神采。
站在高高的洞窟之上,透过门洞俯视前方,一条宽阔的山涧自西向东奔流而过。昨天刚下了一天一夜的雨,目看山涧西边的靠石桥处,水流湍急、咆哮翻滚而去。再看山涧的东边,水流较为平缓,居然在其对有一片狭长的沙滩,沙滩极为平整,仿佛是风平浪静的河面。透过门洞,我们正视对面的山崖,山崖的悬崖峭壁相对矮少一些,不见上有洞窟,而有不少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及名言警句题刻于绝壁之上,增添不少凡人世间的生机与文化底蕴。沿路而过,两侧悬崖的山脚处皆有明代石凿的灌溉渠,原来就是明代官府为修建灌溉而用绥德水利设施。灌溉渠皆依山势修建蜿蜒曲折,宽约八十公方许,深约一百公方许,水流湍急、奔流而过!
我们出了红石峡,我们步行十余分钟就来到了镇北台。在路上,我们刚见到镇北台的指示牌,就看见了远方一座高大雄壮的烽火台!来到景区内,砖砌的镇北台建在一座山峰之上,外看有四五层之高。底层的四周为四方的城墙,近看城墙砖皆历经多年风雨,生长有一片片的罕见的缲类生物,城墙上有不大的城门。通过底层的城门,进入到镇北楼内,一层内有两栋平房皆沿外城墙而建,原为驻军场所。现一为长城博物馆,另一为镇北台历史博物馆。里面游客很少见,略多于红石峡吧!
我们沿着烽火台入口处的道路,翻过三处砖铺的台阶,终于来到了镇北台最高点—一个四四方方的平台而已,四角皆有一面红色三角旗,在寒风中飘荡,发出呼呼的响声。平台正中有个铭牌,上有介绍,中国前任的党和国家领导江泽民、胡锦涛皆曾登临此地,极目远眺,饱览祖国大好雨河山。铭牌的四周有一四方的砖铺地基,原来上有四方的亭子,己在多年前毁坏。我们站在镇北台上,极目远眺,一大片平地之上的榆林城高楼林立、慰为壮观;居高临下、群山环绕、气势恢宏!身边阵阵寒风呼啸而过,不见曾经的狼烟四起,不见苦困与戍边的将士,也不见曾经的蜿蜒曲折于崇山峻岭之中的长城。而此地曾为北方的九个军事重镇之一一一延绥镇,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这里建有严密的长城防护军事体系,统管长城军事防线达1100多公里,驻扎将士达5万余人。今天,人们来到这里,看见的是勤劳智慧、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融合的象征!
参观镇北台完毕,已经是中午时间了。我及妻来到镇北台景区外面附近小饭店用餐,饭店虽小,但一进入里面,暖意浓浓。原来是,在饭店餐厅的中央放了一个北方常见的取暖炉子,炉子里正烧着炭火,炉子上方接有长长的圆形金属管道,通过宽大的长长的金属表面一点点的向外散热。我们要了两碗臊子面及一瓶开水,妻子将带来的盐水鹅放到开水盆中加热。一会儿,盐水鹅有点温度了,满满的两大碗的臊子面也做好了。我的妻子吃得挺开心,她一直很喜欢吃面的,还认为味道挺不错的;我在面中加入一些盐水鹅卤汁,吃得还不错,但这么多的面条我照例是从来吃不完的。
用餐完毕,我及妻子来到饭店门口的公交站台。站台上停放着两辆公交车,还有一个公交司机坐在上面,我们告诉他要去哪里?司机热心而细致的告诉我们,最好是乘坐5路车到榆林南站,在车站买票坐绥德县班车,可以直接送我们到榆林的绥德中学。的确如司机师傅所说,大概3点多,我们就来到了绥德中学。我及妻来到绥德中学3-31号窑洞宿舍,将有关物品摆放好以后。我及妻相约去学校北面的脑畔山山顶看看,我来到这里3个月了,站在学校主教学楼上,天天远远的看得见山顶有一层层的窑洞及人活动的痕迹,就是没有去过那里。
出了学校大门右拐,我及妻沿着前几天到山顶的过道前行,走在半路上,就有转向山包层层窑洞的山间小道。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六斋(我的宿舍属于三斋,校园内最高处为四斋),站在六斋窑洞前方向南望去,绥德中学校园基本上尽收眼底(主教学楼前的操场看不见),我很快辨认出我的宿舍大概的位置,并对着校园拍照留念。由于,天气有点冷,不少窑洞的烟筒已经开始释放出刺鼻煤烟气,外面的树木枝条的叶子已经落下,只有少数金黄的叶子还在寒风中颤抖,偶尔还会看见枣树上挂着零星的几个红枣,这些都预示着北方的冬天已经来临。路过一片菜地,只有少数的菜地还生长着一些大白菜及塑料严密遮盖着的蔬菜,此处的大白菜较南方的更长一些,相对长得细一点(或者说小一点),有些菜地的一旁还有地窖,地窖也不深,刚刚采摘的大白菜被整整齐齐摆放在里面,上面还盖一些遮挡物。
大概在七斋的窑洞前,我和妻子遇到了一个居住于此正在赶路的热情的老农,他有着黝黑的脸庞和历经风霜面容,一口地道的绥德话,走路还喘着气。他热情的为我们指路,热情询问我们来自哪里?来此干什么?住在哪?他询问我们的同时,还不忘介绍绥德(黄土高原)地方好!西安不好,那是有钱人才好的地方;江苏也不好,只有绥德好在咧,不管你有钱、没钱都好在咧!他还告诉我,学校北面的脑畔山,最高处有11斋,原来属于学校的地方一直到七斋(教职工宿舍,有不少已经被售卖)。在四斋和五斋之间有一个过道,现在过道已经被学校封闭了,曾经的五斋及以上的窑洞租金也是挺贵的,现在由于到学校不方便了,所以租金价格也便宜了不少。我及妻子一路走,一路看,外面活动的人确实比较少,偶尔看见一颗红枣就摘下来尝尝(实际上,地面上有着大量的枣子散落而无人问津),味道也不错。
当晚,我及妻等陪学校的朋友在饭店用餐,这是我前一天与他们约好的。我说妻子来此地看望我,我及妻子请大家共进晚餐。我买了一箱6年陈酿的西凤酒,可惜只喝了一瓶多。我妻子带来一些盐水鹅,席间,大家相谈甚欢,比较了两地风土人情诸多的不同之处。王校长由于情况特殊后来加入,他告诉我们,此次(11.3-11.7)绥德赴邗教育考察团访问邗江收获颇大,邗江教育成绩斐然,新建高中气魄很大,何局长等领导给人印象深刻、很有作为。但是由于考察团人数多、时间仓促等原因,有些活动走马观花的式一带而过。他说,两所学校之间共性较多。他期望,未来两所学校间结对,在学科组建设、德育团队建设等方面予以帮扶。
我说,邗绥两地虽然相隔千公里,但是直飞航班的开通(8小时的路程),我们心里距离近在咫尺。两所学校的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绥德中学有着不少最优秀学生,而公道中学生源总体上生源质量稍高(得益于小学、初中总体上质量有一定保障),学校间有着相互学习借鉴、共同进步的基础。两所学校在学科组建设、德育团队建设及办学特色打造等方面完全可以进行结对共建,大家共同进步。我将为此工作竭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