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我在湖南卫视录制的《放学后》上线了(没看的赶紧去看重播,看了的快来点个赞!)
对于陪孩子写作业这件事,每个父母内心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景:母慈子孝,其乐融融。
但昨天节目中的这位妈妈,是这样形容陪孩子写作业的:像扛着炸药包上战场一样。
写作业到底要不要陪?到底要怎么陪?这跟孩子的年龄和能力都有关系。
有两句话,一定要记住:
孩子能力不足的时候,一定要陪。
现在的陪,是为了将来不陪。
第一步,我们先来解决要不要陪的问题。
那孩子能力不足要怎么判断呢?
首先一定要注意大环境的变化。
孩子刚进入小学时,更换了新老师时,增添了新课程时,中途转学时……等。
环境变化给孩子带来的不安感和不确定,远比我们认为的要大。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孩子需要同时面对很多挑战,这种时候往往是他们自身能力不够胜任的时刻。
其次,很多孩子做作业拖拉,并不是仅仅是时间管理问题,而是能力不足的表现。
我们自己也会有这样的体会,做一件我们很擅长的事,我们往往干净利落三下五除二就做完了。做不够擅长的事,我们也会有畏难、不想开始、拖延的现象。
所以,先不要急着批评孩子不主动,先观察观察,想一想,孩子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第二步,再来解决怎么陪的问题。
让孩子觉得自己“行”!
打个比方来说,孩子做了100道题,错了4道。孩子辛辛苦苦做完,听到下面两种不同的评语,你觉得哪种更让孩子觉得自己“行”的?
100道里面你错了4道呢!
100道里面,你做对了96道呢!
显然,这种正面评价的方式,让孩子更清楚自己做对了多少,哪些行为是值得赞扬的。他也会觉得自己“确实不错”,从而产生继续下去的动力。
让孩子觉得自己被“支持”。
写作业的主体,一定要是孩子。而不是爸爸妈妈在旁边指指戳戳地说你这个不对,那个不行。根据上面一条,那样孩子一定没办法觉得自己“行”。
父母陪伴和给出正面评价的同时,一定不要以一个监管者的形象出现,而是要以一个陪伴者的形象出现。
明确地告诉孩子,写作业的主角是你。爸爸妈妈就是你的小助手而已,你需要帮助了,我们一定会给你支持。你独立可以完成的时候,小助手就是安静地陪伴而已。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对于每天回来先写哪一科,后写哪一科作业,让孩子有选择权,自己做决定;
对另外一些自主能力强的孩子,甚至是每天回家是先写作业,还是先玩一会儿,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是晚饭前一定要写完,还是先写一部分,剩下一部分到晚饭后再写,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只有自己有充分决定权的孩子,才会认为“写作业”是自己的事。
第三步,从“陪”到“不陪”的问题。
当爸爸妈妈们掌握了怎么陪的问题,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能力逐步提升,习惯逐步建立,自主感越来越强,他们会越来越能积极主动完成作业了。
在这个时候,父母可以逐步退出陪伴。具体做法是:
从原来的全陪,到有一些科目陪伴。
从原来的全陪,到只负责解决困难问题。
从原来的全陪,到只负责检查结果。
一直到最后,孩子自己写作业,自己检查结果,自己为结果负责。
基本上从小学初期,到中期,到小学高年级,要逐步完成以上这样的转换,让孩子到小学高年级,形成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
再来重复一下最开始那两句方针:
孩子能力不足的时候,一定要陪。
现在的陪,是为了将来不陪。
世间所有的“爱”,大多是为了相聚;
只有父母之爱,目标是指向分离。
我们最新一期的父母训练营也上线了,想要轻松陪孩子写作业的抓紧报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