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评一年多了,我仍停留在一篇评换一本书的阶段,估计离签约赚钱还有不小的距离。最近看到一个相关课程的推广:“而到了现在,还有99%的人不知道,有一个新职业,不用坐班,靠业余时间读书也能月入7万+。读书变现,应该是2019年互联网相当赚钱的职业之一。而且读书没有门槛,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能力。”对此,文中以一位高中毕业早早结婚生子的主妇为例,通过课程学习和个人努力,她已经成功签约平台,读一本书就有好几千的收入。
一直都知道拆书稿、说书稿标价不菲,可这“重赏”并未激发我与之相匹配的热情、毅力和自律。读完《月亮与六便士》,就更加明确,人生选择里,是什么让我们坚持或放弃。
诞生于1919年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讲述了一位年届不惑的证券经纪人为追求画画的梦想,放弃已拥有的世间无数人追求的平实幸福。不顾亲人朋友的不解与指责,跑去巴黎学画画,从此过着穷困潦倒、朝不保夕的生活,后流落到南太洋的塔希堤岛,双目失明,在贫病交加中离世,身后留下的天才画作,成为艺术市场上倍受追捧的收藏。
白先勇在《细说红楼梦》里说:写小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物出场。作者如何介绍他。人物亮相,有的调子拔得很高,有的调子很低,都有道理。
这样一位惊世骇俗的画家的一生,要从何写起?“最会写故事的”毛姆这样开头:说实话,刚认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那会儿,我一点也没觉得他有什么了不起。可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否认他的伟大。我说的伟大,不是官运亨通的政客或立功受勋的军人的那种伟大,这些人的“伟大”源于他们的地位,而非个人的品性,一旦事过境迁,他们身上的光环就褪色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的伟大却是货真价实的。
富有哲理而引人好奇的开场,不仅引出对主人公生平的讲述,还隐含了整本书所表达的世俗标准与内心追求的价值碰撞。从现世安稳到孤苦早逝,是什么让主人公对梦想如此坚定执着?
一、不以得失成败为取舍条件
当友人找到在巴黎已三餐不济的主人公查尔斯,以四十岁学画已太晚,而且看不出他有任何天赋,不应因可能性微乎其微的“成功”抛下家庭及舒适体面的生活为由,劝说他回家时,他回答:“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对查尔斯来说,画画只因不得不画,不是为名利上的成功。也正因此,他看起来才那么不负责任不可理喻,未成年的儿女都不足以成为他现实的羁绊。
基于利弊得失权衡的开始,也将因不如预期的收获而结束。相较于有形的外在激励,内心的满足更持久。
身为作家的毛姆深知写作一本书所花费的心血和要经历的痛苦折磨,即便作品能够脱颖而出,或许也只是给偶然读到的人带来几个小时的消遣,因此他在书中写道:作者应当从创作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从思想的宣泄中获取回报,至于其他则不必去介怀,无论成功或失败,赞扬或诋毁,都应以平常心面对。
二、不被他人的评价影响
在伦敦夜校学画时被同学认为“是个笑话”。来到巴黎,老师看过画,皱皱眉什么也没说就走了。说起他人对自己的画的评价,查尔斯一点儿也不沮丧,别人的意见对他不产生任何影响。对于把画拿去展览,打动不认识、从未见过的人,寻求出名机会的建议,他鄙夷地说“简直是闹剧。”他觉得“画完了,那幅画对我就毫无意义了。”
所谓的挫折打击,并不完全来自过程中的不顺,更多来自太在乎外界的评价与反应。
J·K·罗琳1995年写完《哈利波特》第一部时,向几十家出版社投稿,但乏人问津,直至1996年获得Bloomsbury出版社赏识,从此一纸风行。如果她因出版社的拒绝而放弃,就不会有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了。
自媒体时代,写作收益与流量、热度密不可分,更需要安于寂寞的坚守和忠于自我的表达。
三、超脱于物质生活之外
主人公查尔斯自离开家,生活就每况愈下。在巴黎的五年,有半年每天只靠一片面包,一瓶牛奶活着。离开法国前,在马赛过了四个月奔波在夜间收容所和救济站的盲流生活。对追逐梦想带来的困窘,他却丝毫不以为意。书中写道:“他全然是在过一种精神生活,就是在最容易沮丧的情况下也能坦然处之。”
最令人震惊的是,在塔希堤,沉浸于作画的他,连自己患麻风病五官已肿胀变形都未发觉。在双目失明的状况下,他将自已的内心世界倾注于绘在木屋墙壁上的画作里,实现了自己的毕生追求,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保持着平静安详。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小说主人公查尔斯非凡的勇气和自由的一生,使六便士和月光显得如此不可调和。这部写于一百年前的作品更多在提醒我们:较之现实的得与失,人生选择面前,更要重视“某种来自上天的启示,一种内心的安宁,狂喜与美妙的自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