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蚂蚁来搬米, 搬来搬去搬不起, 两只蚂蚁来搬米, 身体晃来又晃去, 三只蚂蚁来搬米, 轻轻抬着进洞里。”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告诉我们同伴协作的重要性。
那么在学校教育的同伴协作活动要如何展开呢?老师要如何做呢?作者从计算机俱乐部辅导的角度给我们总结了好老师应扮演的4中角色。
【催化剂】
就像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一样,老师也可以加速学习进程。当学生在项目是学习中遇到困惑,老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示范种种可能性。提问是老师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最好的方法。通过问正确的类型的问题,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探索和反思。
【顾问】
老师要作为一个引导者,给学生提供指导,而不是提供答案,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连接者】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老师需要把学习者和其他人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同侪间的交流中主动构建知识,学会同伴协作。
【协作者】
老师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建议,也可以做邀请学生参与自己的项目,共同协作。老师也需要终身学习,不仅为了自己,更是为学生树立榜样。
虽然计算机俱乐部和学校环境及课堂教学不太一样,但是都有共通性,为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促进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分享与协作、创新与提升有很大的启发。张琦老师为此也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创建一个可以同伴协作的物理环境。在传统的上课环境中,一般都是桌椅按顺序罗列摆放,唯一能够小组活动就是同桌讨论或前后桌讨论,学生的合作空间极其受限。而岛屿式的桌椅摆放,能够凝聚小组成员,使团队有更多的交流互动,更好地团结协作。
二、营造一个同伴协作的心理环境。营造互相关爱的文化氛围。作者在开发Scratch在线社区是,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一种关爱的文化、在这种氛围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关心,在学校教育中,这种关爱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转变教学形态,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共同学习。老师需要从传统的单项传授知识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转变,使“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自己要学”。
四、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强化同伴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创客、STEAM类社团活动,在项目式学习中不断强化同伴协作的能力。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应该多培养学生的同伴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