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咖啡·拿铁
有人送给老公一盒写着“茶·咖啡·拿铁”的饮品,我被包装的图案吸引了。在寒冷的冬日看到了飘逸的绿叶和鲜红的花朵,心中也不免也春意盎然起来。
兴致勃勃地烧了一壶开水,小心翼翼地冲泡起来,满心欢喜地啜了一口,却发现远远没有想象中的茶的清香、咖啡的芳醇、拿铁的柔滑。一种似甜非甜的怪异味道使我不想再喝第二口。
在我的印象中,茶是一种中国味道,古朴典雅、含蓄蕴藉。一把紫砂壶,一个个小小的碗盏围坐在一起,禅意又悠然。喝茶的时候,那满山的翠意、那微凉的风,那茶园里农人的喜悦都随着那股温热缓缓地流入了品茶人的心里。再配上古琴,熏上香,袅袅娜娜中,品茶人便陶醉在茶香里了。半醒半醉中,想象着自己置身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中,那中国韵味就“余音绕梁,三月不觉”了。
咖啡是一种西方文化,象征着品位与格调。喝咖啡适合坐在装修华丽的咖啡馆里,端着一只精美的杯子,任咖啡与钢琴曲一起如泣如诉,彰显着现代人的忧郁与浪漫。《遥远的救世主》里,商业精英肖亚文花39元买一杯咖啡,只为细细地思索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咖啡的味道是苦的,可以加奶加糖,就像精英们眼里的人生,需要自己不断地努力才能赢来想要的未来。
拿铁是牛奶咖啡。牛奶的味道胜于咖啡的味道。有着咖啡的醇香,牛奶的润滑。适合搭配早餐,是充满烟火气的咖啡,是家常味道的咖啡。行色匆匆的早晨,无论是配上三明治还是蛋糕,都是胃最喜欢的温暖。拿上一杯拿铁,那种“世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幸福就缓缓流入心里了。
这样的三种口味搭配在一起,会在味蕾上绽放出怎样的花朵?要在哪里喝更适合?
忽然觉得这像极了我现在的生活状态。
每天,泡上一壶茶,熏上一根香,脑子里尽是如何才能赢得我想要的未来,如何才能衣食无忧。我的茶里添加了太多的“咖啡”和“牛奶”。
我教孩子们写作文,只想着快点看出效果,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却不去让孩子们感受生活的美和文学的美。结果孩子们的作文也变成了加了“咖啡”和“牛奶”的茶。
有一天,偶然读了一篇迟子建写的散文《山水豆花》,我被文章的结尾所打动:
直到此时,我才恍然明白山水豆花中“山水”的含义。这是一种与大自然最有亲和力的食物,在西贡的山中,我品尝的豆花中有山的气息;而在大屿山的小岛上,它则裹挟着海水的气息。这样浸润着山水精华的食物,无疑是有魂灵的。谁又能忘怀有魂灵的食物呢!
豆花如此,人何以堪?
我们盲目地追寻,却忘了安放我们的灵魂!
没有了“咖啡”和“牛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新冠时代”或许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每天在家里,正常一日三餐,各种新鲜水果。省去了点外卖的钱,省去了交际应酬的钱,省去了为了虚荣买名牌的钱,甚至连化妆的钱都省了。每天潜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看书、写作、研究教学。
茶香悠然,真水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