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人。金朝末年至元朝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01、自幼聪慧,少有才名
1190年8月10日,元好问诞生在忻州农村一个世代书香的士大夫家庭里。
他的叔父元格没有儿子,在他生后七个月时,就把他当做儿子,随即把他带到掖县县令任上,对他悉心教育。
元好问自幼聪慧,1197年,元好问开始读书,他四岁能诗,七岁能作诗,被称为神童。
他十一岁时,元格在冀州任职,元好问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兼知登闻鼓院路择的赏识,教他写文章。
十四岁时,元好问又师从陵川人郝晋卿,博通经史、淹贯百家,作诗能力飞速成长。
十五岁随嗣父元格在陵川西溪宴饮时即席赋诗,气势如虹,大有“当时膝上王文度,五字诗成众口传”的风采。
02、赶考路上,写下不朽诗篇
1205年,十六岁的元好问赴并州赶考,途中碰到一个捕雁的人说,他捕杀了一只雁。
另一只逃脱的雁却没有飞走,而是在周围的上空盘旋悲鸣,声嘶力竭之后投地而死。
少年听后非常感动,从猎人手里买回了那只殉情的雁,把它葬在了汾河边上,立碑刻下“雁丘”二字。
元好问文思如涌,写《雁丘》辞一阕,其后又加以修改,成了一首传世之作《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03、科举之路坎坷,屡试不中
元好问虽然才华横溢但科举之路坎坷,从十六岁起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1190年“识免乡试”,他直接到并州参加府试,但榜上无名。
1208年十九岁时,他又到长安参加府试,但这次又未中。元好问二十一岁时扶叔叔灵柩返回故里,在离祠堂几十里外的定襄遗山读书,故而自号“遗山山人”。
1212年,元好问又到中都第三次参加考试,仍未考中。路途的坎坷、国家的危机,加上考试的失败,使他的情绪非常低沉。
04、创作诗歌,被称为元才子
1214年,蒙古兵围攻、金兵节节败退,金宣宗仓皇迁都南京,元好问于这年夏天赴汴京,准备将于秋天举行的考试。
虽然考试又一次失败,但他却通过应试的机会,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诗歌创作极丰。元好问曾写下了《箕山》一诗:
幽林转阴崖,鸟道人迹绝。
许君栖隐处,唯有太古雪。
人间黄屋贵,物外祗自洁。
尚厌一瓢喧,重负宁所屑。
降衷均义禀,汨利忘智决。
得陇又望蜀,有齐安用薛。
干戈几蛮触,宇宙日流血。
鲁连蹈东海,夷叔采薇蕨。
至今阳城山,衡华两丘垤。
古人不可作,百念肺肝热。
浩歌北风前,悠悠送孤月。
当时的文坛盟主、时任礼部尚书的赵秉文看后极为欣赏。他夸赞说“少陵以来无此作”,一时之间,元好问名震朝堂,被称为“元才子”。
1217年,二十八岁的元好问又赴京赶考,仍未成功。1218年春,元好问移居嵩山,元好问在嵩山居住了7年左右。
这期间,元好问以耕田为主业,以读书作诗为副业。到嵩山,见到少室山南边风光无限的原野,感觉到了神仙世界,写下了《少室南原》:
地僻人烟断,山深鸟语哗。
清溪鸣石齿,暖日长藤芽。
绿映高低树,红迷远近花。
林间见鸡犬,直拟是仙家。
他喜爱嵩山田园风光,游览嵩山名胜,交往众多诗人,有快乐,也有稼穑艰辛、生活困难、诗友散去、时不我待等方面的烦恼。
他关注农民生活,写出了一系列贴近农民的诗作。《追录旧诗二首》其二中先以农民自居:
潦倒聊为陇亩民,一犁分得雨声春。
功名何物堪人老,天地无心谁我贫。
颍上云烟随处好,洛阳桃李几番新。
悠悠世事休相问,牟麦今年晚得辛。
他也开始影射时政,表达对科举制度和官场黑暗的不满。他曾写下《江城子·嵩山中作》:
众人皆醉屈原醒。笑刘伶,酒为名。不道刘伶,久矣笑螟蛉。死葬糟丘殊不恶,缘底事,赴清冷。
醉乡千古一升平。物忘情,我忘形。相去羲皇,不到一牛鸣。若见三闾凭寄语,尊有酒,可同倾。
1221年,三十二岁的元好问进士及第,因科场纠纷,被诬为“元氏党人”,便愤然不就选任。
05、初入仕途,请长假撰写《杜诗学》
1224年,到他三十五岁时,元好问又得到赵秉文等人的贡举,以考试优异得中科举。
这次宏词科登第后,元好问才正式就选,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但生活颇为清苦。
1225年,三十六岁的元好问因不满冷官生活,请长假回到了登封,期间撰写了一部重要著作《杜诗学》。
内容包括杜甫的传志、年谱和唐朝以来评论杜诗的言论。
06、任县令,政绩斐然
1226年,元好问任河南镇平县令。一年后转任内乡县令。他为官清廉,体察民情,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原来由于天灾兵祸而田园凋敝的内乡,逐渐呈现出田园葱绿、农事繁荣的景象,老百姓安居乐业。
其后,母亲去世而丁忧守孝。由于他的政绩卓著,当地百姓自发集结,苦苦挽留这位父母官。此情此景,令元好问心潮澎湃,好生感动。
后来他又出任南阳县令,他在任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成绩斐然。
时值大旱,他带领百姓兴修水利,战胜旱灾,以期实现粮食丰收,减少饥饿给百姓带来的损失。
他极力上书,争得了减免3年赋税的政策,使当地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被评价为“善政尤著”。
此后不久,元好问赴京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
此后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官至翰林知制诰 ,到此时,元好问迎来了仕途生涯的巅峰。
07、洁身自好,对妻子忠贞不渝
作为文人的元好问却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没有一件缠绵悱恻的风流韵事传世。
元好问一生只有一位妻子,18岁时,元好问娶了张氏为妻,张氏是金朝户部尚书张翰的女儿,出身于书香门第,温柔贤惠。
结婚之后,元好问与张氏伉俪情深,相亲相爱,两人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二十多年始终相依相守。
在元好问最不得志的日子里,妻子始终不离不弃,为元好问生下四个儿子、五个女儿,她相夫教子,儿女个个成才。
而元好问亦对妻子忠贞,他虽然喜欢饮酒赋诗,但从不踏足花街柳巷,一有空在家陪伴妻子儿女,一家人其乐融融。
1231年元好问四十二岁时,张氏因积劳成疾,去世了。悲伤不已的元好问一连为妻子写了三首祭词,这首《三奠子离南阳後作》:
怅韶华流转,无计留连。行乐地,一凄然。笙歌寒食後,桃李恶风前。连环玉,回文锦,两缠绵。
芳尘未远,幽意谁传。千古恨,再生缘。闲衾香易冷,孤枕梦难圆。西窗雨,南楼月,夜如年。
08、慈父情深,呵护女儿
元真是元元好问的长女,容貌清秀身材窈窕,性格也十分贤良和善,在父亲的熏陶教导下,落落大方、兰心蕙质。
女儿如此温良贤淑,慈父元好问为她选择一位如意郎君。元真嫁得是一位姓程的才子,不但玉树临风,而且无论品格和学识都是百里挑一。
元真大婚的前夜一家人团座席间,把酒叙情,依依不舍,他写下一首小诗《别程女》,诉尽了一个慈父的深情和爱意:
芸斋淅淅掩霜寒,别酒青灯语夜阑。
生女便知聊寄托,中年尤觉感悲欢。
松间小草栽培稳,掌上明珠弃掷难。
明日缑山东畔路,野夫怀抱若为宽?
10、金朝灭亡被囚,撰写《金中集》
1233年,元军围城,汴京失守,金哀宗逃出京城,兵败卫州后逃往归德府。
朝中无主,崔立率兵向蒙古请降献城。元好问、王若虚等大批金国官员被蒙古人俘虏,并押往山东聊城,数年的囚徒生活就此开始。
国破家忘,山河破碎,元好问百感交集,万念俱灰,写出了一系列雄浑悲壮的纪乱诗。
在押送出京的那一天,元好问写下一首《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
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
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
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
兴亡谁识天公意,留着青城阅古今。
囚徒生活没有一点自由,元好问只得整日与诗文作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
这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收录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国的诗人词客。
包括金朝两位皇帝及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诗词2116首,而且为每位作者共二百五十余人写了小传,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空白。
《金史·艺文传》就是以《中州集》为蓝本写成的,后来《全金诗》也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
直到后来,由于蒙古丞相耶律楚材的保护和举荐,他才得以自由,生活渐渐好转。
09、被迫写碑文,遭非议
汴京被攻破后不久,崔立投降蒙古后,自封郑王。由于避免了屠城,挽救百姓于水火,崔立胁迫朝臣为自己立碑歌功颂德。
元好问、王若虚、刘祁等都被迫参加撰写碑文,元好问深知此事关名节,故推给太学生刘祁,写好后在交给他润色、修改。
他们磨掉宋徽宗所立《甘露碑》字迹,刻上碑文。儒家文化,文人最讲究气节。他为叛臣立碑,引起世人非议。
10、向耶律楚材推荐人才
元好问知识渊博,学问精深,他培养人才上也是威名赫赫。元代著名学者王恽、雷膺、郝经、张孔孙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他曾立下志向,金亡后绝不出仕。但在元好问看来,人才难得,因此要格外珍惜、保护。
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五十四个中原秀士王若虚等,请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
初次上书石沉大海,元好问又一连上书两次,耶律楚材终是被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元好问举荐的儒士大多被元朝起用。
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五十四名知识分子中有十五名在《元史》中有所记录,他们对保存中原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1、交友广阔,仗义救护白朴
元好问在做人方面,他也是相当的成功,他交游广阔,既有名公巨卿、藩王权臣,也有一般的画师、隐士、医师、僧道、士人、农民等。
据说和他交往“有文字可据者达500余人”,人缘极好,是当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时人曾评价“其性格豪爽滑稽、平易近人、执著不移;谓其仪表气度短小清瘦、骨劲气悍、超尘脱俗。
元好问能够为朋友两肋插刀,白朴的父亲和元好问是结拜兄弟,两个人志趣相投,经常诗酒唱和。
蒙古包围汴梁时,白华正在为金朝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在蒙古攻破汴梁城后,年仅8岁的白朴和姐姐跟母亲走散,孤苦无依。
元好问及时救出白朴姐弟,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县令赵天锡幕府。
元好问虽然生活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对他们关怀备至。
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
1237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打听到白朴父亲在真定做官路。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
12、隐居故乡,潜心著书
1239年秋,元好问的才学受到赏识,蒙古国提供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元好问把这些视如粪土,他决定归隐不再问世事。
他重获自由后,举家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其内心是无比激动的。写下《读书山》:
乞得田园自在身,不成还更入红尘?
只愁六月河堤上,高柳清风睡杀人!
元好问家中筑野史亭,并交友游历,潜心编纂《金史》,他常年奔波于燕京、汴京、洛阳、太原、忻州等地搜集材料。
凡是金代君臣们留下来的言论、事迹,他都认真进行采集。他把听到的一点一滴都用小的纸条、小的字体记录下来,多达一百多万字。
经历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元好问皓首穷经,终于完成了《壬辰杂编》《金源君臣言行录》等数部宏篇巨著。
后来元朝丞相脱脱主持修撰《金史》,元好问的这些史学著作成为主要的资料来源。《金史》被公认为良史,元好问功不可没。
1257年10月12日,元好问在获鹿寓舍逝世,享年六十八岁。临终时,他嘱咐后人在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
11、文学成就卓著
他擅作诗、文、词、曲。元好问流传下来的诗有1380余首,词384首收录在《遗山乐府》中。
小说《续夷坚志》202篇,《唐诗鼓吹》10卷,散文250余篇等等。
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
元好问诗选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比如《歧阳》之二: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他的写景诗的总体风格是豪壮、清雅、不事雕琢,有很多名句。比如《游黄华山》:
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
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
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
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
诗人以大气磅礴、力度千钧的笔势,写出了黄华山瀑布的奇观,给人以雄壮豪放的感受。
他的题画诗短小精炼、意境深远,往往是借题发挥,耐人品味,充分地衬托了画作的内涵。比如《秋江晓发图》:
百转羊肠挽不前,旃车辘辘共流年。
画图羡杀扁舟好,万里清江万里天。
由诗中可以看出,画的内容是秋江无际、扁舟晓发,诗人把世路艰难作为咏叹的真正对象,使得画图的意境和内涵都扩展了许多。
元好问所撰散曲,今仅存九首,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具有开创性。
元好问创制的《骤雨打新荷》散曲,元韧曾广为流传,为元散曲家赵孟頫等人所激赏: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妖艳喷香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元好问词集为《遗山乐府》,留下词377首,是金代作品最多的词人。
元好问词的内容不及其诗内容广大,题材最丰富,抒怀、咏史、山水、田园、言情、咏物、赠别、酬答、吊古伤时等无所不包。
作为金词坛现实主义词人,他的词笔首先是面向现实的。《水龙吟·素丸何处飞来》:
素丸何处飞来,照人只是承平旧。兵尘万里,家书三月,无言搔首。几许光阴,几回欢聚,长教分手。料婆娑桂树,多应笑我,憔悴似,金城柳。
不爱竹西歌吹,爱空山、玉壶清昼。寻常梦里,膏车盘谷,拏舟枋口。不负人生,古来惟有,中秋重九。愿年年此夕,团栾儿女,醉山中酒。
元好问多作怀古词,形式以长调为主,奇慨遥深,如《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田园词则往往表现出恬谈、闲适的情趣。描绘山河壮丽、抒发爱国豪情,是遗山词一个重要内容,如遗山代表作《水调歇头·赋三门律》: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元好问还写过小说,所著志怪短篇小说《续夷坚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中除四篇有目无文和一篇内容残缺者外,实有一百九十七篇。
此书记载自1161至1251年之间的种种传闻故实。《天裂》《汤盘周鼎》《救熏死》《华陀贴》等篇目,均有补于文、史及自然科学、艺术的研究。
元好问的一生,虽然科坎坷,仕途光景很短,可政绩灿然,作为才子,喜欢饮酒赋诗,但却从不光顾秦楼楚馆,对夫人情义深重。
他一生醉心诗词、史学,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成为“诗文史学,萃于一身”的“一代宗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