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是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主人公,他是生活在中国20世纪50-70年代期间典型的普通民间小人物,不过余华却通过他写出了人的两重性。
许三观的形象极具诙谐性或喜剧性。例如第一次卖血的过程中,许三观跟着阿方和根龙学会了一种卖血的民间方法。此后每次卖血时,许三观都践行此法:他们先拼命灌水,并认为水会进入血液,血液则变多。抽完血,他们一定要吃一盘炒猪肝和二两温黄酒。这令人发笑的民间方法和许三观对此的认真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卖血本身是沉重的,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艰苦的生活,同时卖血也意味着一种“生命的流失”。然而,小说却通过人物的种种喜剧性降低了卖血的沉重感,笑与泪似乎相反相成。小说里,许三观的卖血过程大部分是因为家里贫困或紧急情况下发生的一一如大饥荒、一乐生病,可卖血的前后许三观喝水或到胜利饭店里吃炒猪肝的场面,则揭示主人公的滑稽形象,小说总是通过许三观面对艰难不经意的诙谐性语言、行为,传达其悲剧意蕴,同时揭示了生存的苦难,表达了对荒诞的宿命的反抗。余华的小说颇具后现代意味,但有时正是这样的荒诞准确把捉了现实。
许三观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人物,他有七情六欲,自私怯懦,现实市侩,观念落后且常受人嘲笑,他没有志存高远,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然而,普通民间小人物亦有其高尚、善良一面。如在大饥荒时期,家里极为贫困,许三观通过卖血保全了家人的生活需求;为了二乐的生产队队长请客而卖血;一乐生病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卖血。实际上,卖血本身就具有牺牲的意义,许三观不惜以生命成全家人,提前其作为父亲的爱与牺牲。许三观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却又触及人性至高的善。
作者通过这样两组看似对立的概念:喜剧与悲剧;普通与高尚,使得许三观具有丰富饱满的形象,他的性格与一生或许窄如手掌,或许又宽若大地。人不是神,也不是兽,我们不正是徘徊在笑与泪、善与恶之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