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观影有感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到影院观看电影《长津湖》。之前也在手机上看过,今天再次在影院观看,那种无以言说的崇敬之情,赞叹之意激荡于胸,久久难平。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电影主要以第九兵团第七穿插连为主要对象,展现了我军战士在极度严寒的恶劣环境下,穿着单薄的棉衣,没有补给,没有装备,却奋力打击敌人,并赢得战斗胜利的故事。战士们身上那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无不让人震惊。
当伍万里赌气拉开火车厢门,巍峨的高山,蜿蜒的长城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格外雄伟壮观时,整个七连为之赞叹。祖国的壮丽山河,征服了伍万里这样一个无组织无纪律的刺头兵。祖国的大好河山岂容他人觊觎,为祖国而战成为无数军人的使命和荣耀。
当七连为了掩护电台和电译人员,躺在毫无遮掩的乱石堆里假装死尸,美军侦察机比赛扫射“死尸”时,那血肉横飞的场面让人悲愤交加。看着战士们被炸的或死或伤,断臂断腿,我对美军的痛恨之情增加了十分。我心疼我们的战士,我痛心我们最可爱的人。
当七连在中途援助其他部队时,激烈的战斗让人触目惊心。当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时,我的心紧紧缩在了一起。我害怕我们的战士会突然倒下,害怕看到我们的战士身负重伤,血肉模糊。面对无所不摧的坦克,我们的战士没有退缩,没有畏惧,他们凭借着勇敢和智慧一起完成了炸毁敌人信号塔的任务。而另一边,雷公带领着其他战士漂亮地围歼了增援的敌军。看着我们的战士站在高高的高地上围歼敌军,真是太快人心。
战斗进入总攻阶段,温度低至零下四十度。长津湖已结上了厚厚的冰。因为没有制空权,我们的运输车队总被破坏,补给到不了前线。我们的战士只能穿着单薄的棉衣,在这极度严寒的天气昼伏夜行。当美军在吃着喷香的火鸡熏肉,喝着牛奶咖啡时,我们的战士却每天只有一个冻得坚硬的生土豆。石头般的土豆硌掉了战士的牙齿。排长就把土豆放在胸口捂热了,分给战士们。这强烈的画面对比,敬佩一词都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敬意。
当敌人撤退时,美军飞机丢下了标示弹。浓浓的红色烟雾让美军飞机对我军部队狂轰乱炸。雷公抱起标示弹装在车上,飞速奔了出去。美军飞机跟随着散发红色烟雾的汽车一路轰炸。弹片划过雷公的脸颊,鲜血已经染红了他黧黑的脸。他的身上着火了,车被炸翻了,汽车压在了他千疮百孔的身体上。他悲壮地去了。当他抱起标示弹的那一刻,他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我们的军队里有千千万万个雷公这样的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杨根思……
杨根思带领战士阻击敌人,死守阵地。惨烈的战斗让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毅然抱着炸药包和奔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即使死也不让敌人跨过阵地。在杨根思的笔记上有这样一句话: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样坚定的信念存在于我们部队的每一个角落。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让我们的战士忍常人所不能忍之苦,做常人所不能做的事。
每个千钧一发之际都是生死相搏的瞬间,每个镜头、每处细节,都展现出战场上的残酷与壮烈。
最让我震撼的是电影尾声的画面。我们的战士冻成了一群冰雕。他们匍匐在雪地里,眼睛死死地盯着前方,一动不动,直至冻僵还保持着随时战斗的姿态。这样的决心和毅力让敌军也为之动容。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是无法磨灭的。但是有时,战争也是难免的。电影里有句台词:“我们把仗打完了,我们的下一代就不用打了。”我们的先辈替我们担下了所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建立在先辈们艰苦卓绝的斗争上,建立在先辈们舍生忘死的战斗中。先辈们誓死守卫我们的祖国。我们怎能不热爱祖国,我们怎能不感恩那些浴血奋战的先烈?先辈的身上流淌着的是顽强的意志,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闪耀着红色的光辉,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种红色是中国红,这种精神是中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