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没有写文章了,发现不坚持输出的话,在语言组织能力上确实会有退步。近段时间经历了一些事,引发了一些悲伤痛楚的思绪,都在花时间慢慢自我消化。高敏感的特质使我很容易因刺激而觉得感伤或痛楚,但相反也会更容易感受快乐。但生活中快乐的事情却比悲苦的事情少了许多。
转眼之间,六个月过去了,我自己还没有完全从泥沼中爬出来,在感觉自己即将出坑的时候,却总是又一个痛点袭来,再次陷回泥沼之中。泥沼周边全是迷雾,我一边在泥沼中挣扎着,一边在迷雾中搜寻着。
自小就喜欢看着自然景物发呆,天空、云朵、绿树、月亮、星星、河流、大海、高山······都是我的发呆对象。在这座繁华都市中的偏偏一隅,最喜欢的便是小区门前的一条小河还有每月十五圆圆的月亮,它们是我的发呆对象,也是我的精神伙伴,我常常对着他们诉说心里话。我的悲伤、我的烦忧都会与它们分享。有时,就这样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它们,一站就是两个小时。
随着年龄增长,却发现自己更加喜欢节奏慢的生活,喜欢偏精神向而不是物质向的事物,可在这快节奏的大城市里,我又该如何安放自己······
这些年一直流浪、辗转于城市之间,换了许多工作,许多住处,最关键的是流失了许多朋友。多年前,我不曾真正地知道,在我离开一座城市的时候,有些朋友,余生可能真的再也不会见面了。我曾以为,只要有机会有时间,还是会见面的,但事实是,大家处在了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生活圈子,慢慢地就会模糊了彼此的交集······现在,我更加知道,与朋友在一起时便要学会珍惜,哪怕只是一起吃一顿饭、看一场电影,也要珍惜在一起的每一秒时光。
几个月的空白期,让我渐渐明白珍惜当下,保持内心平静的重要性。其实,自小到达,我都是一个内向型的人,很小的时候我就常常去思考这个地球、这个宇宙、还有离别与生死。我曾在三年级的时候,认真地跟我妈说:“妈妈,我想离开这个地球。”我妈头也不回地把我骂了一顿。
小时候,我也一直觉得自己生活着的每一天都像是在梦里一般,似乎常常用尽力气也感受不到完全的真切那般,记得自己曾发表的说说里,最常记录的便是想要清醒,想要醒过来。长大之后,尤其是近两年,我才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说的“醒”是什么意思,就是——觉醒。
觉醒的这条路并没有那么简单,而且也会划分很多中不同的模式,有一种模式就是经历痛苦,频繁的大大小小的痛苦会激发类似于灵魂内核的部分,痛苦后的宁静便是作为走向觉醒的积累。还有一种模式,就是不断发散爱,有时这两种模式是并存的,有时,经受过痛苦的人更能够体会到爱的重要性。还有许许多多模式,实用的方法就是冥想、静坐、打坐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去发觉内在的平静力量,并积累。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路,每一条路也都是走向觉醒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