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谓的“贫困学生”移交给所谓的“名校”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我相信这个问题会引起很多人的好奇。作为多年教学的高中班主任,我一直在关注上述问题。
不难判断这种想法的可行性相对较小。我们知道,当前大多数“名校”都不接受“贫困学生”(当然,不能排除个别情况,例如由于某些社会关系或特殊情况而进入“名校”的“贫困学生” )。
但是,由于这是一个假设,我们不妨从各个角度分析“贫困学生”进入“名校”的结果。因此,如果将贫困学生转到重点高中,是否可以在三年内考入重点大学?班主任这样回答-
如果您将贫困学生交给重点高中,三年后能否入读重点大学?班主任这样回答
贫困学生
1、“贫困学生”在“名校”中能否待到毕业,能否受到应有的正常对待,是个未知数。
“贫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在“名校”中肯定是要垫底的,并且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
首先,要让这样一个在各个方面都不占主导地位的学生留在“名校”,他需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来应对随之而来的各种压力。
“名校”中的学生自有其优越感,当他们这些“天之骄子”要面对一个“贫困学生”同学时,估计很少有同学会真正愿意和一个“贫困学生”成为朋友。
“名校”里的老师,他们一直面对的也是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当一个“贫困学生”出现在他的班级之中,可能他更多考虑的不是怎样转变这个“贫困学生”,而是担心这个“贫困学生”会给他的教学成绩带来怎样不好的影响。
当这个“名校”中的“贫困学生”在各科学习跟不上,同学不屑与之为伍,老师不待见的种种令之沮丧的挫折中难以喘息的时候,我想他是很难在“名校”里坚持下去的。
如果您将贫困学生交给重点高中,三年后能否入读重点大学?班主任这样回答
区别
2、“贫困学生”即使在“名校”,也很难变得优秀,实现逆袭。
这个预测倒不是多么看不起“贫困学生”,而是基于各方面的客观因素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
很多人认为“名校”里老师的教学水平远超普通学校,自然推理为:“名校”的老师,即使给他们一个“贫困学生”,也会把他培养成优秀的人才。
这种推论就像“名言”似乎很合理:没有学生不能很好地教书,只有没有教师可以教书的人。这些无法经受现实考验的推论不过是自欺欺人。这种不切实际的推理自然没有考虑到影响教育的许多因素。
如果您将贫困学生交给重点高中,三年后能否入读重点大学?班主任这样回答
反击?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个别情况的存在,如果“名校”决心做一个教育实验,因材施教地针对这个“贫困学生”专门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再加上这个“贫困学生”的刻苦努力,最后他实现逆袭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很有可能成为优秀的学生。
但这种设想在现实中实现的几率能有多大?现实情况是,这个“贫困学生”并不会受到适合他的个性化教学,他所要被迫接受的还是和其他优秀同学一样的教学课程,那么他能听得懂课吗?学习能赶上去吗?情况会好起来吗?
所以,“名校”是教育“名学生”的,不会为“贫困学生”开绿色通道,“贫困学生”在“名校”,不会变得多么优秀!
如果您将贫困学生交给重点高中,三年后能否入读重点大学?班主任这样回答
区别
3.这个问题的实质实际上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中的两个名词都加了双引号,其实是在质疑我们普罗大众所信奉的很多普遍价值,比如对“名校”的一致热衷和追逐,比如对“贫困学生”的普遍歧视和抛弃。
“名校”仍然是当今社会许多学生和家长的梦想目标,不可避免地受到许多人的批评。
在该术语上加上引号的原因是,公众对学校的评估标准绝不是统一的,我们不能说服公众完全说服学校的官方评估标准。智者见智,多种评估标准是客观和真实存在的。
总之,贫困学生上重点高中能考重点大学吗?看了班主任的分析,很多人沉默了,毕竟“名校”和“贫困学生”的距离,可能就如同月亮到霓虹灯的距离!但愿现实中没有这种令人绝望的距离,而多一些可能性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