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邓丽君的歌曲像野处春风般地在内地传播开来。
1986年春天,新华社香港分社文体部的彭燕燕女士,在一位友人的家庭聚会中,遇到了邓丽君。邓丽君对这位新认识的朋友非常热情,临别时表示,她很想与新华社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只是希望对外界保密。
自从中英开始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以来,新华社香港分社与社会各界的接触日益广泛。分社领导层经研究后,确定由牛钊负责与邓丽君的接触。当时牛钊是中共港澳工委常委、新华分社的副秘书长。
在与新华分社人员交往过程中,邓丽君从不讳言对祖国大陆的向往。她喜欢看香港出版的《中国旅游》,还购买了一套大型画册《锦绣中华》,她说:“祖国太大了,名山大川太多了,单看看那些照片,就令人陶醉。”
经过这样的谈话之后,邀请她到内地演出,便成为话题中的内容了。邓丽君明确表示,不愿意只出席一次晚会,唱几支歌,而是要举行个人演唱会。彭燕燕给她规划的路线是:第一站北京,第二站上海,第三站西安,第四站广州。邓丽君听了很高兴,表示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
当时内地的歌唱家很少举行个人演唱会。而港台歌星的演唱会,要有华丽的舞台、灿烂的灯光、高水平的伴奏、高质量的音响。而这些,内地当时是不具备的。邓丽君表示,这一切由她来筹划。其实,她在香港很孤独,没有自已的公司,甚至连个经纪人也没有。即便有公司愿意为她筹划,事先也无法保密,所以她的准备工作始终没有落实。最后,这个“演出计划”未能实现。
新华分社后又提议她到内地作一次旅游。她问怎么样才能进入内地。牛钊建议她用个假名,持中旅社的“回乡证”过关。邓丽君又兴奋起来了,她提出,旅游时间最好是在冬季,因为她想看雪。她很想在大雪纷飞之际,登上长城,一览塞外风光。
然而,这个颇具诗情画意的计划,最终也未能实现。后来她告诉牛钊,“另纸签证”的办法并不保险,她的一些到过内地的朋友,返回台湾后都受到情报单位的审查。她说台湾的情报系统非常厉害,无孔不入,不能不防备。
邓丽君跟新华分社约会经常交换地点,而且她一出门就要戴墨镜、穿风衣,既是提防媒体发现,也是提防台湾的特工人员。
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新华分社与邓丽君的联系渐渐变少了。邓丽君一直未能踏足大陆,这对于邓丽君,对于大陆广大的歌迷,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撼。
邓丽君曾经说过:“我没想过政治,我只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生活得好。”
邓丽君生前因为演出居无定所,但对有关为中国人举行的慈善活动皆是鼎力支持,义不容辞。1991年,她应邀出席香港亚视举办的《爱心献华东》节目,为灾民筹款。而那次除献唱外,她更捐出一笔不愿透露数字时款项,以表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