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模拟要求从咨询评估和咨询结构两个方面进行。
一:咨询评估:分别从四个维度来评估:咨询理念咨询态度,咨询的技术和和咨询效果
1.咨询的理念:就是咨询师是如何看待心理咨询或者说心理咨询师是觉得怎么才是一个心理咨询,怎么帮到来访者。
2.咨询的态度决定了咨关系。真诚,热情,共情,尊重,积极关注5个纬度,这种态度来看如何能够和来访者建立关系,
3.咨询的技术:倾听,提问,内容反映,情感反应,具体技术,表达面质,自我开放技术不很多啊,怎么这里面还包括了刚刚学过的,比如说认知调整啊,辩论,指导,建
4.咨询效果。
二。咨询结构有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咨询的预期和咨询的动机:咨询预期就是这个来访者希望通过这次咨询达到什么程度(如果这个预期我们不经过调整,可能会很高,做完咨询了也没什么效果,因为他的预期太高)
咨询的动机:动机方向(指向)和强度.
动机指向最好是指向他自己,如果不是指向自己,要调整到他自己。
动机强度,如果不够强,那我们怎么办?可以用认知疗法的abc,去强调C.(举例:你看你现在这个问题,困扰你这么长时间了,而且影响了你的睡眠,那饮食,工作……方方面面都影响,如果现在不调整,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资料的收集,建立关系和咨询评估这三个是平行进行,呈三足鼎立,少任何一个都不行.
始终都是一直在做。
本次案例要求:对来访者心理问题做原因分析!
我花了很长时间把老师前5分钟到话记录下来,是因为感觉自己宏观架构学得不深入,没有建构起来,虽然老师每次都提到,我还是不能完全串起来,今天总算有了主线。
接下来是具体案例:
来访者,女,40岁,夫妻关系僵化,13岁孩子辍学让她很头疼。
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都陷入僵局或者说困局的困惑者,试图解决问题。
我个人的感觉是:来访者开始是滔滔不绝地倾诉,慢慢地变成了咨询师有问才答。
感觉上他们的对话变得不流畅了。好像来访者很多话被堵回去了。
我的脑子里面开始有批判的声音了:咨询师为何不能听来访者讲,顺着她的话走呢?我听到自己的声音马上警觉“为何我没有关注到她积极的那一面,而是先发现问题呢?这是不是也是我的自动思维模式?
咨询师的提问也有让我感觉很有亮点的时候,比如谈到孩子不上学了,问“你爱人是怎么想的呢?”可惜来访者没接招,而是说自己的感觉“我感觉很无力……”
后来闫老师在总结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老师说是因为咨询师的倾听不到位,没有全身心关注来访者,而是有一个自己的标准,完全按照她自己的思路在引导来访者。
当然,要做到完全关注和有自己的标准,首先是心理容器够大,才能放下所有的东西 。不然就像咨询师总结的那样:声调沉闷,是因为感觉脑子不够用了。
这让我想到:做咨询前,先清理自己,清空自己。咨询之外,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再多学习,多思考。
分析讨论的时候,咨询师问了来访者,我注意到她有几个问题都是在问对方的感受,以此来作为自己改进的契机,感觉咨询师很求上进。
闫老师通过不断提问来启发咨询师去寻找原因的时候,我也在本子上写了自己的答案:1.强势 2.认知及沟通模式 3.原生家庭
后来经过大家的讨论以后,发现了很多的可能性:
1.原发:夫妻关系,夫妻关系不好导致继发的亲子关系不好。
2.原发:孩子问题,孩子因为在学校受气,家里没有温暖,所以休学,休学导致夫妻关系紧张的继发问题。
3.夫妻双方可能有一方有出轨或者心理有了别人。
4.来访者强势的个性与沟通式模式导致沟通不畅。
5.来坊者的认知架构有问题,有不合理信念:绝对化要求等等
6.来访者原生家庭模式,童年经历导致。
闫老师提醒:多角度考虑,一切都不确定。跟之前老师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异曲同工。
有一个同学提到原生家庭,因为之前闫老师上课时有提到过,要专注当下事件。我的理解是尽量先依来访者的当前诉求为主线去分析。闫老师也指导了何时可以做原始家庭分析:当来访者提到自己的父母或者相似的事件时,再去分析。因为有时候没有这个分析,也可能会解决来访者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闫老师也在回答同学们的问题时指导大家:
1.当咨询师遇上强势的来访者,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让来坊者产生情绪,她的能量会随着情绪的起伏而流动到咨询师这里,对咨询师产生客体投射,譬如有的强势来访者就会控制咨询师,如果咨询师不受控制,那么来访者就会呈现其平时的沟通模式,咨询师可以采用技术手段让来访者意识到这一点。咨询师可以生气,可以愤怒,也可以像来访者那样吼,真的是法无定法。
2.咨询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判断采用理性或者感性手段。理性如情感反应,内容反应。“我感觉你刚才除了愤怒,我没接受到任何信息”“我刚才很生气”感性是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我刚才很害怕,我都不敢跟你再讲话了”
关于认知调整,
1.建立关系
2.认知个案概念化
3.“空椅子”疗法,模拟。
通过各种方法来呈现其内心的认知架构。
目前,心理学流派派已经分为四个派别:1.精神分析 2.认知 3.人本 4.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已经单独成一个派别了。
老师也提到了家庭治疗里面的一个观点:家庭内部能量互动出问题了,家庭能量流动不畅,就会流向最薄弱的地方,孩子就是最弱的,就是待罪羔羊。
刚好我最近参加了一个读书会,读的书就是“家庭治疗”感觉好多理论都还在云里雾里。还是需要再学习!
关于家庭结构,就本案例而言:这个家庭里面,最强的是丈夫,他用弱势控制方法。其次是妈妈,最弱的就是孩子。
表面弱势的其实是最强势的!这句话让我内心触动比较大。最近刚好跟老公吵架了,我就冷处理,他很愤怒,觉得我在控制他,我自己还委屈得不行,原来其实我才是最强势的那个呀!看案例,观自己!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在点滴中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