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6月,是属于娃娃们的6月。国家为了促进人口增长,启动了“三娃”政策,同时为了减轻父母养娃的经费,煞费苦心配套出台了打压在线教育的政策,随之而来的是包括“学而思”“好未来”“新东方”等在线教育股市大跌。
我们家刚好也有三个娃,我哥哥家一个,我老公姐姐家两个。他们目前都没有生三娃的打算,不过在小孩教育方面估计也不会放松。我侄子去年满3岁就上幼儿园了,现在还没放暑假,我嫂子就已经给他报好了线下暑期的兴趣班。
在鸡娃教育策略大行其道的今天,上有政策肯定也是下有对策的。哪里有需求,哪里就会有市场。这是铁律。
在我看来,鸡娃教育策略,一方面,是当代父母越来越焦虑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忙着赚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父母的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直接用钱购买教育,不用花费时间精力,这对于父母而言,其实是最轻松的看上去性价比也是最高的选择,然而,这一定是最正确的选择吗?
有一个让我们很难接受的关键事实是:从课堂上学习的东西只能留在课堂上。更糟糕的是,课堂学习甚至会带来可察觉的危害,一种从未有人讨论过的医源性损伤: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学了算数之后其计算能力会立即下降。当你问孩子15根柱子之间有多少间隔时,那些不懂算术的孩子都能琢磨出答案:14个。而学习了算术的学生则感到困惑,并常常给出错误的答案:15个。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陈美玲,她把自己的3个孩子后来也都送进了斯坦福大学学习,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神奇妈妈。在课外辅导班这个问题上,她是这样认为的:
“提高分数的课外班,给小孩子的想法就是,学习是为了分数。那么多年的补习费用,要是把它存起来,家庭一起去什么地方看看,反而比较好。譬如说我的大孩子,她很喜欢鱼的,差不多日本可以去的水族馆,我们都去了。”
与其让孩子完全沉浸在结构化的教育当中,不如把属于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体验作为孩子的快乐。
邓超主演的电影《银河补习班》的教育理念也是如此,他带着孩子不断感知这个真实的世界,努力给孩子一个相对自由的教育环境,对孩子的要求也只有一个,“不要停止想”。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独立思考,去勇敢面对这个世界,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陈美玲妈妈和邓超爸爸的这种教育思维很酷,对不对?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我们接下来要分享的,塔勒布的反脆弱性的(杠铃式)教育属于一个派别。从哲学角度来看,杠铃式教育所崇尚的权威是自己,鸡娃式教育所崇尚的权威是教育机构。
正如塞内加的洞察:“我们不是为了生活而学习,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对于鸡娃式教育,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改为“我们不是为了生活而学习,只是为了父母鸡娃而学习。”
杠铃策略应⽤到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怎样的呢?塔勒布认为“在学校里只求通过考试,把时间都花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上,不期望从学校里得到任何东西。”
这个策略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仔细深入想想会有一种赞不绝口的冲动。有点像是“房间里的大象”。
塔勒布坚信:一个人只要有一个私人图书馆,并花费时间漫无目的地(但理智地)遨游在我们随机学到的知识中,那他不上学也可以成为一个智者,而不会成为书呆子。
塔勒步读书的⽅法,对我有以下四点深刻的启发:
第一,不要盲目相信权威,从一开始就要弄清楚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在逻辑学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我们是被自己身处的这个时代所塑造的。可是,如果我们想要变成一个真正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话,我们必须要学会,不要盲目相信权威。而学校教育就是属于我们熟知的权威。
正是因为塔勒布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他才能让自己做到只在学校学习极少的必要知识,而贪婪地博览群书,做到每周阅读30-60个小时。
第二,量变引起质变,博览群书,深入而广泛地阅读。
无论做什么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的大脑是可以被重塑的,通过刻意练习,让大脑布线,知识点之间相互串联,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知识脉络图,那么你就离成为专家的路不远了。
第三,兴趣导向,在精神的世界里采用无为而治,结果是无用之用为大用。
塔勒布坦言“避免无趣是唯一值得推荐的模式,否则生活也太不值得过了。”
古典老师在《迁跃》中提到的一个增长引擎:从兴趣培养到能力培养,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这也是为什么笑来老师不喜欢给学生推荐书单的原因,我们要学会自己找书,根据自己的兴趣找书。
第四,问题导向,带着问题选书/读书/用书,让学过的知识沉淀为宝藏。
什么时候读书效率最高,记忆最深刻呢?除了兴趣导向,就是问题导向。当我们带着问题去书中找答案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感官都会被不知不觉发动起来。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有一些情绪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感觉非常痛苦。后来就找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籍来看,那会儿就看得很积极,如饥似渴,平均两三天看一本书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