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接触的第二本赫尔曼·黑塞的书,也是他非常有名的一部作品。作者是一个人道主义者,然而1914年世界大战的爆发使黑塞清楚的认识到了残酷的现实。出生在德国的他挺身而出,反对战争,结果却在自己祖国的报刊上被宣布为叛徒,大量报刊转载攻击他的文章,许多老朋友与他决裂,甚至丧失了房屋、家庭以及财产。战后大资产阶级和将军们依然统治着德国,社会动乱,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最终完全失望的黑塞在1923年放弃了德国国籍,且早已移居瑞士,1927年发表了荒原狼。
关于译本的选择,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外国文学一直很强,于是我选择了由赵登荣和倪诚恩翻译的版本,读完之后脑子混乱,深感震撼。
一、关于荒原狼
首先,荒原狼是一个人,准确的说是一类人,是以主人公哈里·哈勒尔为代表的,身上同时包含着狼性和人性,并且不断冲突的人。然而这样直接的两极分裂其实也只不过是简单化的一种阐释,正如文中所说那样,“把哈里这样异常复杂的人简单地分为狼和人是无比愚蠢的行动。哈里的本质远不是只有两个因素,而是上百个、上千个因素构成的。他的生活(如同每个人的生活)不是只在两个极——欲望和精神,或者圣人和浪子——之间摆动,而是在千百对,在不计其数的极之间摆动。”所以荒原狼其实代表了分裂与矛盾。
无疑,荒原狼是痛苦且孤独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是软弱的,相反,他们坚强、聪明,有天赋。他们热爱自由,保持自己清醒独立的思考,对待生活认真严肃,有着自己的信仰与渴望,他们有着一颗炽热的心。可是,“对当前这个简单、舒适、很易满足的世界说来,你的要求太高了,你的欲望太多了,这个世界把你吐了出来,因为你与众不同。”正如文中所表达的那样,他们的头脑中本来有一副生活的画面,有信仰,有要求,原本准备做一番事,准备受苦牺牲,但是他们逐渐看出,世界根本不要求他们有所作为,作出牺牲,而是平静的生活。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否定他们的精神与灵魂,让他们忘记自我,选择服从与接受,虽然他们坚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但是无法抹去对世界的失望以及对自己的憎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不能自爱就不能爱人,憎恨自己也必憎恨他人,最后也会像可恶的自私一样,使人变得极度孤独和悲观绝望。”
此外,荒原狼还属于自杀者的行列,作者提出,只把那些真正自尽的人称为自杀者是错误的,那些没有个性,没有明显的特点,没有经历命运折磨的普通人中,由于偶然的因素才成为自杀者的人,自杀并不一定是他们的本性。
“自杀者的特点是:他觉得他自己——不管有无道理——是大自然的一个特别危险、特别不可靠而又受了危害的嫩芽,他始终觉得自己受到危害,毫无保护,似乎站在窄而又窄的崖尖上,只要外力轻轻一推,或者稍一昏眩,就会掉下万丈深渊。这类人有一个特征,即对他们来说,命中注定自杀是他们最为可能的死亡方式,至少他们自己是这样想象的。”
他们多是因为发展个性而深感内疚的人,他们的生活目的似乎不再是自我完成,而是自我解体。然而其实这类人中许多人是没有能力进行真正的自杀的,因为他们深知自杀是罪孽,不是一条体面的路。他们在遭遇不幸的时候甚至会有类似幸灾乐祸的感觉,抱着“我倒要看看,一个人到底能忍受多少痛苦”的想法,反而获得了巨大的力量。可是即使是活着,他们依旧痛苦,并且无法轻易摆脱,因为造成这后果的主要原因是——时代。
二、关于时代
“每个时代,每种文化,每个习俗,每项传统都有自己的风格,都各有温柔与严峻,甜美与残暴两个方面,各自都认为某些苦难是理所当然的事,各自都容忍某些恶习。只有在两个时代交替,两种文化、两种宗教交错的时期,生活才真正成了苦难,成了地狱。”
荒原狼所处的时代,也就是作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由和平走向战争的时代,由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的时代,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无辜的,毫无可以指责之处。“他们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感到清白无辜,他们的命运就是怀疑人生,把人生是否还有意义这个问题作为个人的痛苦和劫数加以体验。”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这场战争中检查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以避免下一次战争,可是却因此变得无法被饶恕。在那个时代里,没有人愿意清醒理智的思考或反思,到底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世界上的坏事,该承担多少责任,而是热心地准备着下一次战争,所以最终这场战争还是爆发了,而且比上次更可怕。
不过书中也告诉了我们,即使斗争没有成功,生活也并不会因此变得平庸与愚蠢,相反,“如果你在为某种美好的事物和某种理想斗争,而认为你一定要达到目的,这样倒是要平庸得多。难道理想都能达到吗?难道我们人活着就是为了消除死亡?不,我们活着,正是为了惧怕死亡,然后又重新爱它,正是由于它的缘故,有时这一点点生活在某一小时会显得如此美妙。”
三、关于灵魂分裂
“人是永恒的整体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它会给人带来不幸,这您是知道的。您也知道,人由许多灵魂、由无数个‘我’构成。把人的虚假的统一分解为这许多形象,被看作疯话,为此,科学还发明了‘精神分裂症’这个名字。当然,没有主次,没有一定的秩序和安排,这种多样性就无法统制。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是对的。”
上文已提及,荒原狼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分裂。包括小说最后高潮部分在魔剧院的描写,荒原狼看到的各种奇幻的场景其实都是自己某个灵魂上的延伸,具有强烈的魔幻色彩,我读着的时候甚至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主人公哈里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脑子里总是会有另外的一个声音来嘲笑自己现在的行为,他无法在自己分裂的灵魂中寻求平衡,没有秩序和安排,只有无法控制的多样性,所以他的生活一团糟,常常会想到死却又不敢死。然而另外的两个角色赫尔米娜和帕勃罗似乎就做的更好,他们看起来幽默的享受着当下的生活,却又对生活不屑一顾。然而最使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在魔剧院中关于“结构艺术”的描写。
“我们要用一个新概念补充科学界的漏洞百出的心理学,这个概念叫结构艺术。我们表演给经历过自我解体的人看,他随时都可以任意重新组合分解开的部件,从而达到生活之剧的多样性。像作家用少数几个角色创造剧本那样,我们用分解了的自我的众多形象不断地建立新的组合,这些组合不断表演新戏,不断更换新的情景,使戏始终具有新的引人入胜的紧张情节。”
这是具有一定的秩序和安排的灵魂多样性,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灵魂解体,像创造剧本角色一样去安排它,似乎是一种“可以控制的精神分裂”,这个想法不禁让我心头一颤。
四、关于救赎
黑塞曾说:“荒原狼的故事写的虽然是疾病和危机,但是它描写的并不是毁灭,不是通向死亡的危机,恰恰相反,它描写的是治疗。”
那么,他的治疗药方是什么呢?“小说里一再出现莫扎特和不朽者。他认为,人们必须用具有永恒价值的信仰去代替时代的偶像,而这信仰就是对莫扎特和不朽者的崇敬,对人性的执着追求。他希望人们多一点爱,多一点信仰,用爱代替恨,用和解代替复仇,用真正的文化代替肤浅的,商品化的假文化。”
然而除此之外,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还有其他的药方。
作者曾提起绞刑架下的幽默,“在幽默中不仅能同时肯定圣贤和堕落的人,把社会的两极弯曲使之靠拢,而且还能把市民也包括到被肯定者的行列......唯有幽默才完成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用它的棱镜的光照射了人生的一切领域,把它们合为一体,而这种幽默是那些完成伟大业绩的使命受到阻碍的人的美妙发明,这种幽默也许是人类最典型、最天才的功绩。”作者高度评价了幽默对我们的作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似乎并非是我们的世界,尊重法律又超越于法律之上,占有财产而又似乎一无所有,放弃一切又似乎并未放弃,所有这些深得人心,而且不断予以表述的人生高度智慧的要求,唯有幽默才能实现。”
最后一个方法,也是小说结尾的一段话。
“我知道我口袋里装着成千上百个生活游戏的棋子,震惊地预感到这场游戏的意义,我准备再次开始这场游戏,再尝一次它的痛苦,再一次为它的荒谬无稽而战栗,再次并且不断地游历我内心的地狱。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帕勃罗在等着我,莫扎特在等着我。”
成千上百个生活游戏的棋子意味着荒原狼分裂的灵魂,他们从“结构艺术”中已经明白,自己那可以拆解并重组的灵魂,以面对这场生活的游戏,游历内心的地狱。
于我而言,整篇小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结构艺术“的存在,人对于自己分裂的灵魂的把控能力。同时还有帕勃罗这个角色,他热爱演奏,是一个艺术家;他幽默微笑,从不对任何事严肃认真;他拥有着使人灵魂分裂的魔剧院。似乎都满足了我刚才所说的救赎之路,可是却令人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