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了第一次的抢麦成功,周三再一次又顺利的抢到了上麦的机会,今天的顺序比较超前,排到第12名,暖场之后,我们排在了第五名,孩子们很兴奋,跃跃欲试,读的更认真,听的也更用心了。
在一首激昂奋进的《国家》歌曲中开始了今天的彩虹花和阅课晨读,伴随着悦耳的音乐,孩子们一起跟唱起来,即使孩子们唱的不那么熟练,但让我这位摄影者此情此景此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跟随张莹萍老师走进今天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诗词学习。
张老师为我们纠正字音“降”。
走进作者∶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甘肃武咸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品:《塞下曲三首》《夜上受降城闻笛》。
理解题目∶夜晚时分在受降城外听到思乡的笛音。
理解诗意: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孩子们在美丽的清晨,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着大屏幕中投入朗读中最精神的自己,这种全国网络直播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动力是可想而知的。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连续两次的抢麦成功,我发现我找到了抢麦的窍门,晨读课上到一半的时候,四年级的燕子老师来到我们班请教上麦方法,我把谢校长分享的陕县沈莉红老师的《成功上麦有妙招》推荐给她,并跟她仔细分享了我们成功上麦的过程,看到燕子老师渴望和羡慕的表情,我们班的孩子感觉更幸福了。当燕子老师走后我跟我们班的孩子约定,只要我们能够顺利上麦六次,我们今后就不再抢麦啦,虽然不抢麦但我们仍然会坚持上好每一节晨读课,因为我们曾经也承受过渴望抢到麦的那种迫切欲望,还有抢到麦之后的兴奋和激动,我们想让这种喜悦,让所有的农村娃娃和助学教师都能够亲身感受到,在这样一个团队里面,特别是彩虹花晨读课上参与的人数那么多,早晨只有30位的抢麦名额,热场启动的一瞬间,不管你的手机慢,手慢,还是网速慢,都有可能失去上麦机会。大概3秒钟的时间,网上报麦已经满额,这样的机会,大家都想拥有,所以有快乐大家要一起分享。
在上次晨读课热场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优秀同学的诗词配画做的特别的精致美观,我就问孩子找找原因,我们和他们的差别在哪里?好多孩子都说了我们的诗词配画没染色。是的,孩子们,即使冬天是寒冷的,但是它的色彩依然缤纷多样呀!你们为什么只画黑白色呢?有的孩子说涂色有点麻烦,但是正所谓你们的怕麻烦,所以导致你的诗词配画有点单调,除了黑白色,还有什么颜色呢?用你的眼睛发现并展示到你的绘本上丰富你的诗词配画,相信你们也能够做出更精美的诗词配画来。
有了老师的提醒和要求,孩子们就会给你带来惊喜,今天的诗词配画大家做的丰富多彩,更值得表扬的是我们班刘元胜同学向来不认真完成诗词配画,由于在周二的书法课上得到了表扬和鼓励,这次的诗词配画也做的非常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