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些年了,在自己的一个哲学爱好群里。分享交流一些阅读的心得和理解。也同时和别的爱好者们一起探讨对经典的分析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借鉴之用。我觉得相对谈一些成熟的意见,可能阅读对我而言,会更加迫切些。主要的交流方式还是以文本为主要内容。但是也不排斥就一些现象和公共话题,进行哲学式的讨论和交换意见看法。"哲学之门",以入门为首务。以我的理解,加入此群的大多数人们都应该将自己放在一个跨跃门槛的阶段。
话讲到这里,人们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出来。觉得"死读书"不应该提倡,不应该规定。更有人就说了,哲学来源于生活。应该提倡回归生活。
以人的视角来谈,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来自生活。但是生活这个表达非常宽泛。它涵盖了所有以人为主体的一切活动。因此,说哲学来不来自生活,是一句重言式的表达。也就是说既然一切都只能是生活面向的,那么来不来自也就无所谓如此表达了。那么当我们在说来自生活的时候,这个生活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哲学能不能等同于吃饭,喝茶,聊天,或者打趣?换句话说,当人们在反思的时候,算不算得上是一种生活呢?
当然,这也是生活。可和简单生活比起来,这,显然不是一回事。无论是从古希腊的本体论,中世纪的信仰和理性,还是近代的认识论一直到现代的语言学转向;还是说中国人所谓的"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的表达。这些都指向了哲学的思考并不能够等同于简单生活的一些表象。虽然思考离不开生活,但哲学是对思考的反思。这样的精神追求和生活表象还是有区别的。
我个人看法,哲学的门是一个阶段,并不是很清晰的一个数字界限,过了3000这个点,就可以升级了。不是的。这个阶段反映在人的认识能力上,是既有着一跃而上的顺畅,也有着不进而退的反复。清晰和模糊交织在一起。没有绝对的界限。有的是一种坚持的信念和勉励而行的勇气。作为业余爱好者,能够看得到的也就这样子了。至于后面怎么办,我也不知道。读下去再说罢。
日常简单生活中,我们并不需要哲学,不需要逻辑分析。不需要对这么一个门,保有某种不切实际的向往和追求。你冷了,不会说就冷这个东西加以分析再去披衣服,你热了,不会说要从古希腊谈到现代,历史上的所有哲学家们对于主体感受的认识来证明这一概念的运用。
日常生活,是面向直觉敞开的。
不谈哲学,并不妨碍人们做个好丈夫,好妻子,好儿子好女儿,好父亲或者好母亲。但是哲学考虑的是你对你思考本身加以反思。这个就不是生活的内容所涵盖的。它的确来自生活。但是超越了直觉本身。假如我们有必要就这一精神自觉之路的需要来谈一点超越性,那么哲学可能为此提供了一种途径。学哲学,谈哲学,当然也是人的生活整体内容的一部分,也是广义上的生活表达所涵盖了的,但是这部分生活和来自直觉把握的简单生活表象是不一样的。一句大白话说“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这个高于并不代表说就可以脱离生活。这里的生活是指衣食住行的简单直觉把握。这个高于是说就理性能力而言,它是对思考的反思,表现出一种超越性。用康德的话说就是为"何以可能"找根据。
人之为人,并不是满足一些动物性的生存需要就足够了。如果那样,就成了禽兽无异。因为直觉把握么。这些动物也有。渴来饮水,饥来果腹,困来就眠。但是人之为人,有必要认识到生存的一些问题,一些处身在动物性的直觉阶段所不会认识到的问题,譬如,行为的意义,交流的欲望甚至还有死亡意识等等。这些问题,动物不会有,至少我们作为人是看不到它们有这样的表达的。那么这些表达指向了什么呢?指向了的是人的自由。自在是不需要有自由的,它把自身的一切看作是必然。但是自为是要以自由为旨归的。它把一切看作是自己追求的价值。不是外来赋予的。所以,这种清晰的自由意识,就是人之为人要表现出来的一种超越性。这种超越性就不能简单的等同于衣食住行的直觉把握。虽然人是从动物而来的。但,人的的确确追求的不是要像个动物那样存在。
有人就说,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你鼓吹的是:"哲学思想高于生活"?
应该这样看,我并没有说:思想什么的高于普通生活。我只是说假如把那些吃饭睡觉看作是简单生活的表征,那么对于简单生活背后的反思则是哲学的任务。这个高于仅仅只能被看作是一种个人精神自觉的需要。如果说每个人都要考虑存在的价值,死亡意识的解决这种问题,似乎也是不实际的,虽然原则上人生而为人的确应该考虑。但并不能否认有不少人并不愿意直接面对它。至少,不让那些问题干扰自己的吃饭睡觉嬉乐的旨趣。而我们也不能为此求全责备。我只能说,这是不同的追求。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不是一种物质活动而是一种文化生命。在这当中了,包含了人性的精神质素。如果把该种精神质素降低到一种物质性的力量的依存,那么这就是精神的力量被偷换成了自然世界也就是动物世界的盲目的必然性。或者说,生而为人的自由的精神力量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马克思说的那种物质活动,是说相对于精神自觉而言的具体的可感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对于有需要意识到其绝对依赖的局限性的人们而言,不应该将之人生而为人的精神追求降低到必然性的层面。这里面,有一个降低的表达。这个表达意思是绝对的放弃。这种放弃就意味着进入了盲目的必然性。
让我们看看康德怎么说的呢?康德在实批里,讲实践理性。实践理性其实才是真正的纯粹理性。这个实践理性谈的是道德,这个道德可以不谈因果,因为它研究的是自由。自由就是超越因果的。自然界没有自由可言,一切都是服从因果。因果就意味着普遍必然。所以自由就意味着人对于自然的克服。这里就表现出人性的超越。康德哲学反映的是启蒙时代的人性自由的追求。到了马克思那里,哲学本体的那些重要概念大多都是从康德那里继承而来的,当然这里不可避免的有他的批判。
人在对哲学的追求过程中,表现出来了一种超越性。这种超越,反映在对哲学之门的解读上,或许可以称之为:"自由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