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第一句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一次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有个朋友说他说的是错的,因为根本就没有幸福的家庭。这话相比托尔斯泰那句话更加揭示了真相。事实上有几个家庭是真的幸福的呢?都包藏着各种不同的问题和痛苦。
两性关系里面没有真正的无辜者。不管谁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很痛苦很受罪都很活该。这大概是必然的。年轻时候人们不懂爱情和婚姻,误入婚姻;有的人不在乎爱情,为了一些目的走进婚姻,各自打着主意,当然不会幸福。总之都是活该,自食其果。
很早以前的记忆中,大概是中学语文或者历史课本上看到的吧,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个小说《损害的和被损害的》,每次想起这个书名都让我想到婚姻。很多年之后曾经查了一下,发现小说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记忆在哪出了错?错得倒是有点意味深长。反正不管怎样,损害还是侮辱都是互相的。
波伏娃曾经说: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我曾经还想看《第二性》,但却一直都没看。有人说写得根本不好,甚至很糟糕。看过电影《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之后,对波伏娃也很吃惊,没想到她过着那么不堪的感情生活。大概因此才能写出惊世骇俗的东西吧,但不管怎样有想法还是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也不想改变。或者是无法遇到真正相爱的人,否则谁愿意被人损害呢?
前天在路上看到大丛的芍药花,其中有一些枝子斜弯,花朵弯弯地快要伏到草地上了。突然想起中博时候行走的蓝拍的一张照片,一朵粉色怒放的大丽花,不知道为什么花枝弯弯地斜着,大朵的花快要碰到地上。当时我想起张惠妹的歌,虽然没有特意听过她的歌,但也记得一句:我陷在爱里面,仿佛是走不出也进不去你的世界。
似乎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境地吧!想起那朵花和那首歌,我不禁很感慨我早已不会有这样的困扰了。爱不再会是让我痛苦的事情,而是让我感到在一个辽远而自由的世界,让我看到生命的美和自己的美,让我对世界和生命心怀眷恋,珍惜时间,积极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父母希望子女结婚是为了省事,根本就不是为他们的人生幸福着想。否则就不会让他们结婚了。尤其那些婚姻不幸的人总希望子女结婚,似乎子女找个好人结婚就替他们更正了错误似的。那些人生失败者也总是寄望于子女,希望他们完成自己未竟的理想。可是别人的人生毕竟不可能是自己的,不管成功与否也是枉然。
其实那些因为父母压力而草率结婚的子女也是人生失败者,因为事实上很多人也不是因为父母压力,而是自己也想结婚,借口父母压力而已。不论是拒绝别人求爱,或者是提出分手还是结婚,都有人用父母作为挡箭牌,那他们自己在哪里呢?还不都是借口,当然也有人是真的没有自我。
想起日剧《深夜食堂》里面有三个女人总是说要寻找纯爱,绝不向生活妥协不为金钱结婚,除非遇到纯爱才会为爱走进婚姻。有一次来了一个人吃饭,她们见了都大呼好帅呀,争着想去搭讪。突然其中一个说到这里来吃饭的也不会是什么有钱人,然后三个人都泄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