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库珀饰演的作家正处于创作瓶颈期,却一直渴望成为美国文学的下一代代言人。有一天他发现了一部遗失的杰作,于是他将之据为己有并重新成为文学界的宠儿,此后他不得不面对道德上的困扰。
罗里·詹森想当职业作家,可他努力写出的作品都水平一般,始终没有被任何一个出版社看中,他正处于事业无成的苦闷之中。为了谋生,他不得不收起当作家的梦想,找了一家出版公司当个小职员。
某天,詹森在逛旧货店的时候看中了一个旧公文包,买回家之后打开包却意外地发现里面有一部小说手稿,是用老式手动打字机打印的。他读完这部手稿,意识到这部小说的文字水平是自己的能力达不到的,出于喜欢,他把全部手稿录入电脑,没做任何改动,连错别字都保留原状。
詹森的妻子无意中看到了电脑中的这部小说,激动地对詹森说:你不应该怀疑自己是个很棒的作家,应该拿出去发表。詹森迟疑了一下,并没有说破这件事情。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詹森把这部录入到自己电脑中的“捡来的书稿”打印出来,带给自己所工作的出版公司的负责人看,得到极大的欣赏。这部小说立刻就出版了并大获成功,小说封面上的作者名字是罗里·詹森。
这部小说的成功使罗里·詹森立刻成了一名当红的名作家,他以前写的那些曾经不被看好的书稿也都陆续跟着一一出版了。
正当罗里·詹森沉浸在功成名就的喜悦中时,某日,有个衣衫褴褛、篷头垢发的老人在街头拦住了詹森,随后道出了一个令詹森无比尴尬的事实,原来这个老人居然就是詹森捡来的那部小说书稿的主人,即小说的原作者。老人讲述了一段陈年往事,小说的内容其实就是老人年轻时的自传:
老人年轻的时候当兵随部队去了法国,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对一个女招待一见钟情,两人相恋数日后他就随部队离开巴黎,之后退伍回乡。为了这段恋情,他告别家乡追到巴黎,两人结婚生女。然而幸福的日子没过多久,小女暴病身亡,妻子受不了这么大的打击回了娘家,两人的婚姻面临解体。他在万分痛苦中奋笔写了这部小说,只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他带着这部手稿去看妻子,然后留下手稿回到巴黎。他妻子看完这部小说的手稿后决定回巴黎和他一起开始新的生活,他见到妻子的复归非常兴奋,眼看着两人即将开始新的幸福生活。可当他发现妻子把他的手稿弄丢了之后,就对她怒吼并发疯一般地去寻找手稿,而妻子意识到他把手稿看得比婚姻更重要就再次离开了他。而丢了手稿,没了婚姻的他自此一蹶不振,整日借酒消愁,潦倒一生。
讲完这个故事,老人总结了自己人生的根本错误:重视文字(Words)超过了令他产生文字灵感的女人。老人对詹森将别人的手稿据为己有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因为: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经历、欢乐与痛苦都被别人占有了!
老人的故事与老人的愤怒使詹森陷入到良心自责的极大痛苦之中,他找到出版商,决定向公众说出事情的真相。但出版商出于经济利益而表示不同意,并从不同的角度劝解詹森,说其实有很多作者都有类似的经历,所以让詹森不必因此而毁了已有的一切,同时建议詹森用别的方式来补偿那位老人。
詹森接受了出版商的建议,找到那位老人,提出打算给老人他想要的任何东西,但老人拒绝了,说了一句话:每个人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也要承受这种选择的后果。
不久,那个老人去世了。詹森决定忘掉这一切,即保持这个秘密。他把那部手稿埋在地下,然后心安理得地当他的知名作家。
这片子显然是在通过作家的“成与败”谈成功与手段,虽然有些情节缺乏逻辑性,但仍有不少值得深思的地方。譬如,那句堪称人生名言的话:每个人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也要承受这种选择的后果。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是在做出某种选择之后只愿意承担这种选择带来的有利后果,而却不愿承担这种选择带来的不利后果。
这个故事,无论是将他人作品据为己有的布莱德利·库珀,还是为了作品离开妻子的杰瑞米·艾恩斯,影片并没有在道德的层面上做出批判,反而是传达了一个关于选择与承担的理念。
人生有很多选择,你带着这些选择,继续生活才是最难的。三个作家,三段故事,四个男人,每一帧画面都触动了我。人生也许就是一本小说,上帝写下了开头,而你自己要书写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