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日,教研员刘姝老师到我校进行集体视导。指导了我的《热是怎样传递的》这堂课,在听从了大家的意见后,我的反思如下:
本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本课教学内容有四个环节。
一、引入(3min)
教学设计说明:
讲述吃火锅时勺子烫手的经历,提出问题:
(1)勺柄烫手,它的热从哪里来?
(2)勺柄跟火锅直接接触了吗?为什么会烫手?
通过问题得出热在勺子中会传递。从而引出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二、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25min)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有两个活动,一是将金属条浸入热水中,分析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二是用酒精灯加热带有火柴的金属条,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分析热传递的方向。
(一)金属条浸入热水中
教学设计说明:
本环节是将金属条放入装有开水的烧杯里,分析热传递的方向。由于本课有三个实验,时间紧张,而这一实验的目的是需要学生感受金属条各部分的温度变化,由于这个实验学生具有丰富的类似的生活经历,所以我选择了演示(只有部分学生触摸了金属条,感受了金属条放入水中前后温度的变化),并没有分组进行。这样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避免开水烫伤的危险。
反思改进:
在讲课过程中,我分析了热传递的方向,但忽略了热传递的过程。为了促进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积极性,在分析的时候可以用以下问题去引导:
1.金属条浸入开水后,它的温度跟之前有变化吗?
2.浸入开水后,金属条各个部分温度一样吗?哪里温度较高,哪里温度较低?
3.你认为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方向是怎样的?你能指一指吗?说明热传递的方向是从哪里传到哪里?
(前面这三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热传递方向: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4.金属条上端的热最终来自哪里?开水的热是如何一步步传给金属条上端的呢?经历了哪些过程?
(这一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分析传递过程:从开水—金属条下端—金属条中部—金属条上端,引导学生了解热可以从开水到金属条下端,即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是金属条中部传到金属条上端,即一个物体中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为学习热传导的概念做铺垫。没有热传递过程的分析,课堂最后直接给出热传导的概念,会比较突兀,学生不能对热传导概念真正的理解。)
(二)用酒精灯加热带有火柴的金属条
本实验是小组分组实验,我提前将火柴用蜡烛油固定在金属条上。
实验分析:
但是在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火柴梗掉落顺序不一致的情况,而且让火柴梗掉落加热的时间很长。分析原因可能如下:
1.可能是因为每个火柴梗粘的蜡烛油的量不一致,有的多,有的少,多的就需要更长久的时间去融化。所以要尽量控制每个火柴梗粘的蜡烛油一样多。
2.在小组实验的时候,有一个小组明明蜡烛油都融化了,火柴梗仍然没有掉落,最后我发现这根火柴梗上端有一些分枝木屑,这根分枝让火柴梗“挂”在金属条孔上。所以,在准备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每根火柴没有碎木屑分枝。
3.加热时间较长,才能看到蜡烛油融化,火柴掉落,而离酒精灯最远的火柴需要更多时间。所以最好缩短加热的时间,能尽快看到火柴掉落的实验现象。
总之,这个实验要成功,控制变量很关键,包括尽量保证每根火柴的重量一样,火柴梗粘上的烛油尽量一致,需要老师在准备的时候控制这些因素。
实验改进:
1.用传统方法
(1)控制蜡烛油的量
让蜡烛油融化,将火柴棍垂直伸入融化的蜡烛油,伸入的深度保持一致,然后垂直提起。这样每根火柴棍的下段差不多有一滴的蜡烛油。
(2)火柴的选择
每根火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要选择粗细均匀,长短一致的。保重量和接触蜡烛油的面一样。
(3)改进后的实验
在初次实验的时候,我发现如果将火柴棍固定在小孔处,需要很多蜡烛油才能不掉落,导致实验时间长,而且为了避免火柴挂在小孔处,所以我将火柴棍固定在金属条另一端。不是小孔处。
(4)实验图与使用后的效果分析
改进后,实验成功,掉落顺序没有出现错乱现象。但老师每次提前固定火柴要花较多时间,准备工作时间多。
2.温变油墨的使用
在听了任老师的课后,她我课堂上使用了温变油墨,现象明显,实验时间短老师准备工作轻松。值得推广。
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一环节我是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然后根据视频完成记录表。
四、总结
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热传递的方向和热传递的过程,总结热传导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形式还有热对流和热辐射,请学生自行阅读教材47页的资料库。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1.板书设计
2.教师主导过多,学生思维,语言表达没有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