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午后雷雨比较多,电闪雷鸣,看着确实吓人。8月末的一天下午,天又开始下雨了,不过没打雷,4岁儿子装出一副萌态,歪着脑袋说,“妈妈,要是打雷了,你要保护我哦”。我抱住他说,“好的好的,不过你长大了,你也可以保护妈妈了,你是男子汉哦。”他赶紧回答:“好!”
女儿听到了我们的话,凑过来给我说悄悄话,说的是哪个动画片里的谁也是男子汉哦,我完全听不懂,看来他们暑假看了我没看过的动画片了。
我对儿子强调出“男子汉”,是想鼓励他勇敢一些。对于鼓励,我还真不擅长,不过本妈有一股好学的劲,从书本上从实践中总能习得这本领吧。
在大人世界中,鼓励似乎没那么难,路跑中给陌生的跑者一句“加油”,球场上给队友一个鼓励的“拳头”,工作中给新人一些帮助和鼓励,但是对于自家的孩子,鼓励似乎没那么简单。
可能,我们的期望太高,本意想鼓励孩子,但是话说出口容易走向批评或责备。
可能,我们太心急,孩子没表现好沮丧了,他需要鼓励的时候,有些家长可能直接代替孩子完成任务,不给孩子再次尝试的机会。
可能,孩子表现好时的鼓励习惯用“好棒”“你好聪明”,孩子表现不好时的鼓励就用“不要紧”,这些鼓励明显不够入心。
可能,我们想正面鼓励,却说出了相反的话,一不小心就让孩子有了被父母“讽刺”的感觉。孩子内心可能暗暗思量着,以前再也不把心事告诉父母了。
可能,我们告诉孩子别人家的孩子有多好时,并不是带着把自家孩子比下去的初衷,但是孩子会认为父母并不喜欢自己,而是喜欢别人家的孩子。
可能,有些父母自身十分聪慧,也有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一遇到难题就急于把自己认为的好办法教给孩子,这无法让孩子长出自己的思维和智慧。
可能,父母在某些方面用压力代替鼓励,认为孩子就得怎么努力才能有好的结果,孩子抗拒这种压力。
鼓励孩子的“坑”这么多,感觉这届父母太难做了。有没有什么“万金油”让鼓励润物细无声,却能给孩子力量呢?
恐怕没有。
最近在看《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书中提到,父母想要给予孩子优质的鼓励,父母需要这些品质:冷静客观、明察秋毫、持之以恒、乐观向上以及信念,父母的这些品质可以带给孩子“生命之光”,当孩子需要鼓励时发出光芒。
看来想要对孩子给予信手拈来的优质鼓励,还得父母自己先提升。
我认为取得孩子的信任十分重要,孩子信任父母才能接受到父母的能量,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基础,良好的亲子关系让父母和孩子有了沟通的机会,孩子愿意倾诉,父母愿意倾听,父母才有机会给予及时的鼓励,鼓励的信号才有机会传达到孩子内心。
另外,千万不要心急,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还要想方设法创造让花自开的环境,给花阳光雨露,耐心也是一种鼓励。
鼓励孩子就让孩子多尝试,不当包办父母,让孩子体验成功,也不忘让孩子经历失败,帮孩子分析原因比一句苍白的“加油”更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