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里讲述了几种植物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内容上浅显易懂,孩子们一读便知蒲公英靠风、苍耳靠动物带走、石榴靠小鸟吃掉再排出、豌豆靠太阳晒来传播种子,但是好像只是浅显知道,心底里并没有将这些知识扎根下来,总感觉少点什么。这时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课内外的联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突然有点明白了教学就是教孩子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而绝不仅限于化成符号的寥寥文字。大千世界,岂是只言片语就能说清道明的?偌大的世界,如何能将全部事物写进书里?那么最好的“窗口”就是书本,孩子们通过这个“窗口”去窥探世界,等里面的风景不能满足他们时,便是他们放下书本去徒步旅行的时候了,到那时就是真正的探索世界了。
想想人类真是智慧,一本小小的书,一些密密麻麻的符号,就巧妙地将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真是让人叹服!
再回头说说这次的教学情况,因为自己曾有幸在乡村生活,所以对于书中所描述的几种植物以及种子再熟悉不过,讲起来倒是多了几分感情在里头。
先说蒲公英,小时候可是遍地是啊,自己经常小心翼翼的摘得一大把蒲公英,然后猛地一吹,顿时满天都是“降落伞”,有时还会对这些降落伞穷追不舍,直到最后一个“降落伞”安全着陆,这才停下脚步。所以蒲公英靠风传播,也就好给孩子们讲到位,自然孩子们也听得是津津有味,不时还会有孩子补充自己对蒲公英的了解,顿时蒲公英飞舞的画面竟然满溢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此时的课文内容无需你过多解释,孩子们已完成自我知识的建构。
再说说石榴传播种子,因为自小就是吃着石榴长大的,所以在书中说是看小鸟吃掉再排便出来时,我还给孩子们结合自己经历,拓展了石榴传播种子也可能是被人们吃到嘴里吮吸石榴汁之后再把籽吐出来,落到地上,之后就会生根发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石榴在生病之后,自己也会从枝头掉下来,当然这种石榴通常都是快成熟的石榴,籽基本已经饱满成熟,等它掉地上,腐烂之后,籽着于地面,也会在不久生根发芽安下家来。
孩子们在老师的拓展中丰富了知识,也增长了见闻。而且老师确实也不应只囿于课本,只教课本,更多的是做一本“行走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