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吾心之良知
于事事物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几句话出自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是其心学思想的核心概括,深刻阐述了心、意、良知、格物之间的关系。
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这句话点明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致良知”。“良知”是每个人内心原本就存在的道德判断力和智慧,能分辨善恶是非 。“致”就是将内心的良知推广、运用到具体的事物和行为当中,让良知在处理各种事务时发挥指导作用。
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之体”指的是心的本质、本体。王阳明认为心在未接触具体事物、没有产生意念活动时,是超越善恶对立的,是一种纯粹、澄明、空寂的状态,不受外在的善恶观念所沾染,这体现了心的本原性和超越性。
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人心接触外界事物,产生意念活动时,便有了善恶之分。意念的发动如果遵循良知,符合道德规范就是善;如果背离良知,受到私欲等影响就是恶。强调善恶的产生源于意念的活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人内心天然具备辨别善恶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良知。无论人处于何种情境,都能凭借良知判断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意念是善还是恶,肯定良知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内在道德标准。
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概念,这里的“格物”就是在明白善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善、去除恶,在具体的事物和行为中磨炼自己,不断修正意念和行为,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良知的要求。
在一个读书博主那刷到的几句话,觉得很有道理,她说:你要善良且有力量。
有些时候装傻是因为善良,但不要觉得人家是真的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