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B025 范秦萍
前几天,写《巴夭人的孩子》这本绘本的读后感时,(打卡第7天,对作品内容和背景做了一些简介,在此不再累叙),我就特别想开一场故事会,我想给大人们展示一下这本绘本。今天,策划了几天的故事会,终于得以顺利开展。
迄今为止,我想到三点理由,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她分享给妈妈们:
第一,这本绘本,全由照片构成:现在绘本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据我所知,很多家长虽然重视阅读,但如果没具体参加过系统学习或研究过相关工具书,对书本的呈现形式并没太留意,更不会去想,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设计呢?这里面,其实有很多讲究,走进以后,会大有发现。
第二,这本绘本,完全纪实,作者深入当地,亲身经验过,拍了8000多张照片,最后,挑选了40张,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展示了当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第三,这一群人,尽管和我们长得一样,可是,他们却过着和我们很多人都不相同的、非常原始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环境美如天堂,但他们的物质生活,贫乏至极,如果哪一天,爸爸打不到鱼,一家人就会饿肚子……这种,吃了上顿,下顿完全没着落的生活,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实在太需要焦虑和恐慌了,可是,看看他们的神情,却是如此的安定、祥和……
还有,我特别想听听,妈妈们,读完这本绘本后,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
妈妈们的回馈,我整理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点:
1.人越知足,越快乐。——妈妈们,非常震撼,世界上还有一群这样没有国籍的孩子,他们不知道书本为何物;不被允许上岸,祖祖辈辈,游牧在海上。过着最为纯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却能活得如此自在和快活。
2.世界如此多姿多彩,本不存在好与坏,富与贫,那些都是文化积累,观念传承,才慢慢被分化和定义的。
3.人是环境的产物,无论何时,都得培养人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是生存技能的培养,非常重要。
……
我认为,开展故事会,有个点,特别重要:那就是提前一定要做足功课哟,绘本反复读:图,文分开读,还得结合读,逮着机会,就多给人讲,很多时候,会有新发现,新启发,甚至新收获,会觉得这本书越来越有意思……曾经,有位老师告诉我,为了讲好一本绘本,每晚,她要把书拿出来,研究两个小时,所有的细节都细细看、细细磨,基本,一本书,要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我听她讲绘本,真是活灵活现,如身临其境一般……这就是功夫!
在今天的分享中,还真有人问了我一个问题:树干和树叶搭起来的屋子,如此简陋,台风来了,怎么办?……幸好,我有在海边生活的经历,遭遇过大台风,当初阅读时,有过这样的困惑……查阅资料后,解决了这个问题。(打卡第7天,有详细记录)
给妈妈们分享完,回到家,热情高涨,我特意又给家人再讲了一遍,孩子竟然发现了文中的“我”——大多数孩子,都光溜溜的,读了好多遍,我都没对上号,总感觉哪里有点不溜,却又说不上来。经此点拨,我才终于把书中的人物关系完全对上号。这个故事,才终将顺利、完美地串了起来。真是如释重负,如获珍宝!哎呀,禁不住感叹,分享,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啦!
感兴趣的亲,读完这本书,如果有新的想法和感受,欢迎留言告诉我哟,很期待小伙伴们的分享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