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um量子链打造区跨链与现实世界友好的桥梁
公链项目层出不穷,彼此各有特长也各有短板,但几乎是链上不兼容,链下不交互。如分别代表区块链1.0和2.0时代的比特币和以太坊,除量子链之外,没有任何公链可以做到与两大网络兼容。那么量子链能否因此代表区跨链3.0,网络还具备多少革新?从技术角度去看,其具备以下四种特征
1、兼容性和性能提升
比特币和以太坊社区占据了几乎所有的潜在商业用户,以区跨链层面看各占半壁江山,在当下链接两大社区的技术研发处于相对真空状态,而量子链是基于UTXO的智能合约模型,结合了比特币和以太坊的优点,如基于UTXO模型的比特币和基于Account模型的以太坊生态,一方面实现了区跨链平台之间的兼容性,另一方面具有灵活的共识机制以适应不同链对共识机制不同的需求。
在Qtum 网络中,会逐渐采用IPOS协议。 关于共识协议的长期演进,为了取得更高的可拓展性,以及未来支持基于 Qtum
系统的私链服务,在共识协议的第二阶段,将采用 基于时间序列(POT:Proof ofTime)和 Raft 协议融合的共识协议,期望取得金融级别的数据处理能力。在我们的第二阶段的共识协议的模拟中,设计目标为:区块时间 250 毫秒,确认时间:750 毫秒-3 秒。
随着区跨链技术的成熟,区跨链的应用场景不仅限于比特币和以太坊,相对来说,链外前景更加广阔。Qtum网络试图将区跨链链上和链下相结合,形成第三个区块链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使用VTP协议实现互联网应用的点对点价值传输。
移动端的策略是每个成熟公链必要的战略部分,只有真正实现区跨链移动端服务,才能使普通互联网用户加入社区中,快速实现互联。在量子链的系统中,量子链不仅全面开放应用网络,还将于第三方一起为用户提供移动端的服务,降低用户准入门槛。
2、完善的共识机制
在 Qtum 系统中,第一阶段采取的共识协议的基础为 POS 协议,并添加激励措施,鼓励节点在线,称之为 IPOS(Incentive Proof of Stake)。 关于共识协议的长期演进,为了取得更高的可拓展性,以及未来支持基于 Qtum系统的私链服务,在共识协议的第二阶段,将采用 基于时间序列(POT:Proof ofTime)和 Raft 协议融合的共识协议,期望取得金融级别的数据处理能力即上文所说的设计目标。
3、合约账本
在量子链中,合约账本存储了所有的量子链明文可读性强的合约内容,用户可以选择性地把自己感兴趣的合约代码和合约解释通过P2P 的形式下载到自己的 Qtum 客户端。合约账本的构建,可以给 Qtum 系统中的合约带来更多的透明性、可读性以及可审计性。
首先,链下数据作为 data feeds 输入到量子链上,然后 Oracle 选择合适的数据触发智能合约。为了避免 The DAO 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还在量子链中引入了监管者的角色。
Data Feeds:
Data Feed 代表任何从链外取得的数据,比如汇率、GDP、某个城市的温度、比赛结果等。然后将数据输入到智能合约或者去中心化应用。举个例子,当房间里的温度降到 10 摄氏度以下时,空调将自动转化为“制热”模式。这里,温度计上的读数就是链外数据。
Oracle:在 Qtum 系统中,Oracle 代表可信的特定的机构、实体、节点、公钥地址。当有多个数据源时,Oracle 可以根据预先制定的规则选择合适的数据输入量子链。
主控合约:
在以太坊中,只有链上数据可以触发智能合约。在量子链中,我们引入了链下数据,与链上数据一起作为触发条件,完成合约的执行。这样的智能合约我们称之为主控合约。
4、身份识别融入监管
因为匿名的原因,监管方对多数链采用冷处理的方式,长久的合规性发展始终绕不开监管层面,要么承受无币区块链带来的困扰,要么相对迎合监管,因此少不了身份识别。Qtum主张监管理念,一方面求发展,另一方面避免类似The Dao攻击事件重演。
Qtum为了进一步强调安全性和适应金融行业更加严格的要求,Qtum引入了第三方征信机构,通过Identity身份识别模块验证的用户,将获得相对来说更多的网络权限。
通过金融行业更加严格的操作要求,和监管逐渐规范的态势来看,KYC已经成为公链和应用链必要环节。由此可见,区跨链将深入融合链上和链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