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优雅美,几千年来依然那么醉人!

诗,是人类通过语言表达情感的一种美妙形式。

先民在诗里,向我们倾诉文明初曙之际的欣喜和恐惧,自由的诗意中蕴涵一种“忧雅”的腔调。

古代王者,设采诗官,征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由官府给他们衣食,让他们“振木铎徇于路”,在民间求诗,倾听“男女有所怨恨”。

这是从王官的立场,说明诗的来源,王者足不出户,便“尽知天下所苦”以及民意。有意味的是,古人似乎就认定了诗不言福,而趋于诉苦言忧。

民有怨忧,以诗倾诉,男女“相从而歌”,如春风初来,夕阳晚暮,悲伤之情一经诗化,如火烈烈之怨恨,便风化如云之丝缕,转瞬烟消云散了,真是导民积怨的具有美感的机制。

“天听自我民听”,采诗就是“自我民听”,王在诗里,倾听风。天子听政,公卿、列士也献诗,故《诗》除木铎征风之外,还有大雅、小雅,而颂,则是祭祀先祖的歌。

这样的政治,当然很雅致。从西周到春秋,诗 经时代的五百多年间,中国人就这样“诗意的栖居”过来了。

古希腊史诗,以荷马个人命名,而中国《诗经》,则为国风;一为独吟,一是大合唱。司马 迁说,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定三百五篇,皆弦歌之。三千多首诗,在黄河、长江之间大合唱,何等风雅!

风诗的原始语境是“讽”,将内心的怨恨“讽”出来,哀而不怨,怨而不怒,美刺也。美刺是宣泄一种“忧”的情绪,向当政者倾诉,但要不失“温柔敦厚”。人 们吟诗成风,诗随风而扬,“讽”之意味深长。言志的诗,风化的诗,从内心咏出而普世,成了国风,培养了“忧雅”的时代气质。

《诗经》有十五国风。十五国之地域,都在黄河、长江之间,大致囊括了当时的中国,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当时歌诗有“徒歌”、“弦歌”之分,“徒歌”想必就是清唱,而弦歌则必有乐曲伴奏,十五国风,均以各国乐曲伴奏。可见这场弦诗的规模。

雎鸠的理想国

诗 经时代,士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从迈出家门开始,齐家以女教为重,因此,周俗,尚女人之美德,慎女人之美色,推崇女人的母性和妻性。

母性和妻性,都是女人在礼乐文明中的角色和身份,得之为“淑女”而“宜其室家”。《诗 经》中所泛滥的“忧雅”气质,沐浴了这个时代的女性。

《诗经》十五国风,第一“风”,就是“周南”、“召南”。

南,有人根据甲骨文,说是由钟镈一类的乐器演变,为乐曲之名,所以,称作“南音”,后来音失传了,南还保留着,就称之为“南”。另有一种解释,依据的是地理方位,指周、召二公之治周,自北而南,从歧周到江汉流域,是为南国之南,“南土”、“南邦”之谓。

关于周、召二公,也有争议。有人说,指周初开国的周公旦、召公奭,也有人说,指后来“共和”的周公和召公。这两种说法,在时间上,差了好几百年,在空间上,对“南”的理解,也就大相径庭了。

如果放在周初来理解,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到武王当年一大举措,即将岐周故地,以陕——河南陕县为界,分而治之。周公居东都洛阳,向东南发展,称作“周南”;召公居西都镐京,向西南发展,称作“召南”。

点击下方的“原文链接”可阅读原版《诗经》哦!

                    愿君关注,共同成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诗经全文及译文 《诗经》现存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
    观茉阅读 67,613评论 0 18
  • 十、采诗与删诗 继此又当辨者,则所谓采诗之官之说是也。夫苟有采诗之官,其所采、宜以属于列国之风者为多。顾何以于西周...
    溪山心隐阅读 3,962评论 1 5
  • 诗经详解(一) 关雎 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汉唐雄风阅读 4,345评论 0 41
  • 孔空回到山上,看着孩子们嗷嗷待哺的眼神,心里顿生出许多悲凉。这万物天地啊,竟然让自己到了这般走投无路的田地。他做了...
    三更笙阅读 205评论 0 1
  • 寿司是一种美味又方便的美食,不用去高级日式料理店,自己在家就能制作。 首先,要煮一锅米饭,松软适度...
    梦幻书生阅读 15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