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
焦虑说到底是失去控制感、没有安全感。就像在漆黑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而且周围的环境又非常陌生,焦虑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焦虑的回避和控制感的需要,会让我们重新回到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因此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方式,之所以会产生焦虑,就是因为我们原来熟悉的应对方式已经无法处理了。
工作中也会有种种焦虑,客户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满意度急剧下降;答应客户的最后期限马上来临,可是进度去像蜗牛一样;团队内部拖拖拉拉,士气低落,畏难情绪严重。都会给你给你带来焦虑感。这种焦虑持续的时间越久,产生的危害越大。如果焦虑情绪不能缓解和消除,精神奔溃是其最终的必然结局。
怎么解决呢?当然是改变。让自己发生改变,让团队成员发生改变,另外就是让客户发生改变。当意识到问题存在后,自己是最有可能发生改变的。至少有想要改变的意愿。根据行动叁角模型,意愿是产生改变的萌芽,思考是产生改变的动机,行动才是真正的改变。改变的意愿产生后,要思考改变带来的各种好处,当然也有思考改变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障碍,并对这些困难和障碍预先提出解决方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如果……就……”造句,比如不想看书的时候,就告诉自己知识改变命运,人丑就该多读书。最后就是行动,当然能制定一个行动计划是最好的了。当我们无法及时解决手中的工作时,做一个能够完成任务的详细计划,也能够缓解我们的焦虑。
要让团队成员产生变化是比较难的。因为每个人的诉求和价值观不同,你看中的东西不一定是他们看重的。价值观不同是最大的障碍。作为一个领导者,一定要有摆人头的权利。能够决定要谁不要谁,其次要能把人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应有的能力。从人职匹配的角度来讲,个人性格、兴趣爱好、能力和价值观和职务所有特质、工作内容、职位要求以及职位回馈完全匹配的时候,是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时候。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完全做到人职匹配的相对较少。每一个工作都需要我们去适应、去调整,让自己的能力不断发挥出来。根据霍兰德理论,将工作分成了六种类型,同时也将人分成了六类,当职业和人完全匹配后,就能达到人职匹配的最佳状态。个人也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来满足企业的要求,企业也会不断的回馈员工,满足员工的需求。员工和企业之间的价值交换也就开始良性循环了。对于不愿意参与良性循环的员工,直接清理出循环圈就可以了。
最难的是让客户发生变化。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我是甲方我有理”,这种客户没有客观的看待甲乙双方的关系。甲方出资,乙方提供服务。甲乙双方是互相成就,互相合作,双赢是甲乙方之间最好的状态,但往往话语权都落在了甲方的手里。乙方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是常见的情况。作为乙方,该答应客户的必须答应,而且要不折不扣的执行;自己做不到,无法答应的,也应该说明情况,给自己留点余地。轻易的许诺只能降低自己的信用度,让客户失望,并且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焦虑,是失去了控制,说到底是能力的问题。让你产生焦虑的根源是你的能力不足、你的团队能力不足,你的资源能力不足,还有你的平台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