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曾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故乡便是我的“伊人”,是我最初也是最美好的天堂。我,在水一方;故乡,也在水一方。
曾在梦里记起,那一处不大不小的水塘,来来回回、人来人往。夏冬之时,黄发在此嬉戏;春秋之日,垂髫彳亍于旁。还记得,那时奶奶依旧健在,我难得一次早早下了床,陪她到水塘边浣衣,一起感受那初升的太阳;每年春节,我和小伙伴最喜欢往水塘里扔一种会爆炸的烟花,每次水面被炸开了花,总有人喜欢攀比谁的更大……可惜,这里只装下童年的我,如今空留下,几分思量,些许惆怅。
第一次来到这,不知是什么年纪,只记得那是一个看不到边的“大水塘”——比家门口那个大无数倍的水塘。直到听到旁边有人说,它叫“长江”,我才知道,原来长江不止很长,还很“胖”。当时的我,惊奇于水面上那一艘艘排在一起的大船,想要登上去,做一名船长,开启我一个人的远航。
每当念到课本上这句,我就抱有深深地怀疑:“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长江之水何时“绿如蓝”了?那一片红艳艳的“江花”又在哪?我不曾见过,却又希望见到。在我的想象之中,那是大自然朦胧面纱后一张动人的脸庞。而我何时才能离开这低头书桌、抬头黑板的教室,看到那江畔迷人风光?
“古诗中的江、河专指长江、黄河。后来随着它们的词义逐渐扩大,变成今天的泛指意思。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这句诗中,长江就是诗歌中一种常见的意象,它历来为文人墨客所赞颂……”,这是一间充满紧张的教室,唯一能让我放松的便是那一首首典雅清幽的古诗词,当空碧月、错落江山,只浮现于纸张。年少的我,不禁添了几许愁思。那个属于诗歌的年代,我无比向往。
一晃三年,只身北上,来到这古都彭城,与之结缘。我开始怀念,老家门口那一汪浅浅的水潭,曾陪伴我茁壮成长;大桥之下那无边无际的长江,藏着我大大小小的梦想。故乡是我最初的根,无论多锋利的刀都无法割断,无论多远都与我紧紧相连。多希望,此刻我站在故乡的水旁,静静地凝望,感受那美丽的风光;多希望,此刻我坐在故乡的水旁,慢慢地回忆,享受这片刻的安详。
转眼又是一年秋天,望这萧瑟风光,顿生凄凉,故作诗一首:“人生终有尽,岂不折花枝。枯叶翩翩落,黄昏步步迟。寒风生别意,冷月惹相思。莫问归家日,何时梦里知。”不知道何时才能归乡,唯有在梦里,才能想回便回。故乡,可听到我对你的情思;故乡,可知晓我对你的牵肠。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句诗,我最喜前半句。最让我留恋的,不是故乡繁华的街道,而是我带不走的“故乡水”。难以割舍的故乡情,剪不断、理还乱。它时时刻刻在我身边,不是在我身旁,就是在我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