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伊始,赓续二月。
有感,遂落笔几句,以此——让内心情感播散而去,如那风之使者至,跃之蒲公英。
这八月,不短,不长。读了许多的小说;故事;散文;影评;书评;日更;碎语……难以计数。写长评,不敢马虎,便是一读再读,才敢轻敲键盘,留言数句,以此告知作者——此篇,我读过,我来过,我喜欢,做过记号后,我已离开。不敢妄言对此文精通透彻,只能是略懂略懂,所幸,所写所言,皆是大欢喜。
几番反复,反复几番,增长几分傲气。渴望用长,来以此掩饰见解的短。
读不深,深不读,惊其深,不会读,不敢读!
浅不读,嘲其浅,辱其浅,不会读,不屑读!
长此以往,那份纯粹与自在,变成了势利与偷巧。
年龄小之,不屑读,孩童之言,何需琢磨;观点狭之,不屑读,宵小之辈,何须争论;没主旨之,不屑读,无处升华,何须费时;陌生人之,不屑读,擦肩而过,何须相识……
自以为摸清了套路,殊不知输给了套路。
错!满盘皆错!
我读过很高深的散文,高深到我要逐字逐句寻解析,三句一典故,五句一思想,眼到之处皆是好词,所品之处皆是好句,洋洋洒洒两千字,满纸尽显高雅弥。
我读过很简单的记叙,简单到我无言去捧去夸去编,字字我认识,却——字字溢情感!真实,带着那简单的;未经修饰的,朴素无华的词字,回归最初的原始,一丝不挂。
我读过语序不同的日更,可笑到前言不搭后语,满纸尽是荒唐,无章法,无故事,不堪入眼。却是未入学的作者一次又一次与文字搏斗后的产物,渴望将自己的故事叙述给读者听。
自傲,让贪恋于好文,美文的我,迷失了寻找文的道路。
什么是好文?
从未有人能给出过答案,也从未有人能说服过彼此。
我读过《三体》,刘慈欣变成了中国科幻小说的鼻祖,在我心里没有人能逾越,但这并不阻碍我发现其他科幻作者文章的好;我读过《疯狂山脉》,洛夫克拉夫特变成了恐怖小说鼻祖,在我心里没有人能逾越,但这并不阻碍我发现其他恐怖作者文章的好;我读过《生死疲劳》,莫言变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大师,在我心里没有人能逾越,但这并不阻碍我发现其他作者文章的好……
不能因为读过了好的文章,而不屑于费时再看普通的;不能因为这个作者没写过好的,就轻易否定下一次作品;不能因为太过于强调高雅或是平凡,而一边倒再无踪迹;不能因为他人的一面之词,而给一个从未读过的作品定性。
更不能因为这个作品排名多少,来判断其价值。
因为在很多人心里,多方因素考量,自身经历驱使,在他们内心,有着自己评判的标准。
我喜欢一篇文,不代表它多么惊艳世俗,能得到所有人的赞美。
但在我心里,它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我心里,那一刻,最好的文。
而这种文,可以是比我小的孩子写出来的;可以是比我大的孩子写出来的;可以是平凡的;可以是高深的;可以是难懂的;可以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会喜欢,认同一篇文?
在我这里,它一定是要能激发我共鸣的,能触动到我,让我哭,让我笑,让我思绪良久,让我记忆深刻。
那么无论它在他人眼里是如何的,在我这里,就是最好的;最伟大的作品!
品尝了八珍玉食,不代表舍弃粗茶淡饭;住过了仙山琼阁,不代表嫌弃箪瓢之地;曾经有不食烟火,不代表不能默默一生。
不因作者年龄,学籍,见解,品德而先行定论;不因文章深浅,内容,主旨,词句而妄下结论。
这是看文的初衷,也是写评的初衷。
我去指出文章的好与坏,何其简单,举手投足间已扶手离去,辛辣之言烙印之,待亲自下笔才知其难,已晚……
对任何一篇未读的文报以绝对的尊重,以示对作者的尊重,当我捧起那文时,作者是谁已不重要,成绩如何也不重要,读;看;品,才重要。
谨以此,告诫逐渐偏离纯粹的史密斯艾尔登,回归最初的无知,简单。
【从某种角度来说,做评论家太容易了,我们有近乎于零的风险,高高在上,将劳动者及其他们的贡献,置于笔下,肆意评价。
因为关于负面评价,作者与读者都能对其乐此不疲。
但评论家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在大千世界,即使是履历微不足道的生命,都可能不是本该被评价的那样。
评论家有时也会遇到棘手的问题,就是发现和保护新生的事物。这个世界对于新的事物并不友善,而新的事物更需要认同。
使我开始反思我自己。
并非每个人可以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伟大的艺术家,可以来自任何一个角落。】
——《美食总动员》
202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