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初中部课堂教学的听评,我参加了几节,也听张校长聊她听到的一些老师授课情况。课堂教学中暴露的最突出问题是,学生在课堂相当被动,甚至有老师满堂灌的情况发生。不少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没有被激发,他们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动口,也没有同伴的互学共学……学生仍然被当成容器,老师只是“填鸭”。学生们没有了自主和互学共学,老师就只有被累死。这样说也许夸张,但是如果我说老师们的许多“累”是因为学生过于被动造成的,应该会有许多共鸣。值得思考的是,这种累恰恰是我们老师自己造成的,是我们不敢放手不愿放手的课堂塑造出来的。
11月7日早晨八点,突然收到张校长的信息,说她在八八班借班上课,邀我去听。九点零五分,她为初中部老师上了一节《中国的地形和地势(复习课)》的示范观摩课,初中部政史地组老师和一部分其他学科组老师参加了听课。课后,政史地组老师及时进行了评课。
我深切理解张校长上课的良苦用心。一部分老师还没有站稳讲台,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她有些着急,也想起个带头的作用。在评课的时候,我说,这种上课需要勇气。因为她是校长,讲好了还好,万一讲砸了,有可能于她的形象有损。但是我知道,她没有考虑这么多,她是对教学虔诚的人,把课堂看得神圣,个人的一些形象问题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当然,从这个角度去想的话,我的想法就显得偏狭功利了,想到此,我也有几分愧疚。
张校长的这节复习课,我感受深切的地方是她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张校长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我认为是从这几个方面实现的:
一、课堂理念——眼中有人整节课从导入齐唱《歌唱祖国》,到以竞赛的形式复习旧知,最后练习检测,张校长一直努力强调学生的参与。她极其投入的饱满热情,她富于激励的赏识性语言,她为学生总结的易记易学知识点,引领着学生的探索发现。学生从第一个竞答板块的不知所措,到学习热情迅速被点燃,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
我觉得她最大的示范引领作用正在于此——看见学生,让学生感知到自己的存在,而后他们自觉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来.达到这样的效果,归根结底是因为张校长有“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样的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不等于学生的“学”,一节课不是老师把教学目标讲完了就结束了,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围绕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经历了学习的过程。知识、技能、能力如同知觉、概念与思维一样,不是实体的东西,它不能从一个人的手中传递到另一个人的手中,更不能从一个人的脑子里直接灌输到另一个人的脑子里……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行者,而不是消极地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机器。
所以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首要条件,是老师的理念转变。
二、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见师生之间的情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积极情感的催化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出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既积极思考,又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顺利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课堂上,八八班学生与张校长一起学习,又有不少老师听课,起初是拘谨的,不敢起立回答问题,但是张校长用和煦的笑容、温暖的语言和小组评价的方式,慢慢构建一种与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课堂教学愈深入,学生愈积极。最后上台展示的学生中还有班级后进生,尽管回答不完美,至少说明他感受到了课堂氛围的安全、自由。正是这种安全和自由,才让他有勇气走上讲台。在他的思考和同学的帮助下,该同学最终完成讲解,我把这也看作一种合作学习,不过是台上与台下,一人为主多人为辅的情况。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这样精彩的课堂生成。
我经常在评课中强调“课堂的精彩必然来自于学生的精彩”的观点。老师讲得再精彩,但是看不到学生的学,看不到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我们不能认可。学生怎样才会变主动?怎样敢于表达?怎样战胜自己?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很多,但是答案再多,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都是这些答案的土壤,是根本。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精心的教学设计、深厚的学养是实现课堂师生平等民主的必要条件,否则,可能会出现老师无法控制局面的情况,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中的不断锤炼。
关于张校长的课堂氛围,我在议课的过程中是用 “严肃而又活泼”给予评价的。
三、教学语言——赏识激励
曾经有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老师,老师也会面临失业的危险。但就目前的科学发展情况来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你来我往的对话,老师对学生情感的倾注,老师的体态、语言甚至眼神这些细节的传达,是机器无法代替的——机器没有感情。在这些情感交流活动中,语言是用得最多,也最直接的形式。夸美纽斯也曾经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在课堂上,教师正是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精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海洋,开启他们的心智,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在张校长的整节课上,她的赏识性的语言,丰富而又极具针对性。当学生跃跃欲试,而又有担心的时候,张校长说:“心动不如行动,相信你只要能尝试,就能成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上讲台当老师,机会很难得哦!”当学生暂时思而不得时,张校长说:“让我们静静等待,相信你一定行!”学生没有回答正确,张校长说:“看得出来,你已经尽力了。”……这样的语言,在张校长的课堂上经常可见。“甜自爱来”,张校长心中始终装着学生,对他们怀有热望,“言由中出”,许多激励的话语便从她口中缓缓流淌而来了。
许多媒体抨击赏识教育,我们当然不主张过度赏识,但是,胆怯时,赏识激励给人信心,成功时,真诚赞美让人奋进,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的教学,甚至是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不是赏识过度,而是极度缺乏,我们太崇尚严格要求,在赏识学生方面太吝啬了。张校长课堂上的赏识激励,让学生有了积极参与的欲望,学生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这样一来,学生参与度高、参与面广,他们的主体地位就慢慢地确立起来了。
除此之外,张校长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扎实深厚的专业素养也为她的课堂增色不少。
当然,没有完美的课堂,张校长的课堂也呈现了容量过大、课件字体太小等问题。
我在此不是想评价课堂的优劣,而是想探讨张校长上课的意义。她想通过自身的示范,让老师们重视课堂教学,改变教学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切实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能把老师们从“出力不讨好”的境况中解放出来,又能提高学生素质,为学校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就像我在评课时说的那样,张校长吹响了我校初中部课堂教学改革的号角。再回首,看看自己总结的几条,没有一条有新意。仔细想一遍真实的课堂,真正像张校长一样做到者却寥寥。所以,即使新课改的步伐已经跨过了二十年,还是有必要强调课改,前路也许漫漫,但不要紧,我们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