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保证绝不犯错?
那凭什么不允许孩子犯错!
儿子坐在小板凳上听我讲故事,突然兴奋起来手舞足蹈,随手就把旁边放着的小黑板推倒下去,上面有颗小螺丝掉了出来。
他自己把螺丝捡起来递给我,边看着我把它拧回去,边说:“妈妈,加油!加油!”
我:“谢谢你给我加油,可是如果你不把它推倒,我就不用修理它了。万一它被摔得我也修不好的话,那你将再也不能使用这个黑板画画了。”
他低下头想了片刻对我说:“抱歉妈妈!妈妈对不起,我下次不会这样了。”
当然,我以为他也就是卖个乖,说说而已。但我还是给他额头奖励了一个吻。
过了几天,我给他读绘本之前,拿起书本抛起来接住这样玩了几遍,他被我逗的哈哈大笑。
可是他突然停下笑,对着我着急地摆手说:“妈妈,你不要这样了,你不能把书本这样扔。书本会被你弄坏的。书本不是用来玩的,是用来讲故事的。”
我有点吃惊,但立刻回应他说:“哦,对呀!这样书本可能会被我弄坏的,对不起,我错了。我不应该这么玩。你可以原谅我吗?”
他:“可以原谅,你过来让我亲一下吧。”
于是,我愉快地获得了一个吻。
搞破坏是孩子最常见犯错行为。
在不进行打骂,甚至没有过多的说教情况下,我家祺祺为什么能够意识到错误,并很快能够将错误行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呢?
究竟是什么管教办法让他能够对错误行为的认知反应如此迅速?
其实,不是简单的一两次的犯错和管教就能让我这不足三岁的儿子,接受自己犯下的错误并改正过来的。
犯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经历。
所有儿童都是通过不断试错、改错,最终才能掌握尽可能避免犯错的能力,从而走向成熟的人生。
谁不是一边犯错一边成长的呢?
哪怕是成年的我们,至今还在试错改错这条路上折腾不休呢。
何况我们的孩子,还没有那么强的辨别对错能力,止错改错能力。
所以,当孩子犯错,我们如果对其进行打骂惩罚,显然是最愚昧的做法。
要知道人类的大脑是一个机器,在它处理多任务的时候,优先会选择安全第一。
也就是当家长因为孩子犯错的时候,对孩子进行打或者骂,孩子感受到的是自身受到的威胁,大脑第一反应是应该如何避免这种“不安全感”产生,它会告诉孩子:以后做错事也许不要让家长知道就安全了。
因而家长希望通过打骂来让孩子加深对做错事后果的认识,却变成了孩子对打骂行为的深刻印象。至于做错事该如何改善,这个问题并不会在孩子脑海中留下过多思索的空间。
那么,孩子打不得骂不得,难道做错事就任由他不管了?
当然不,做错事就必须接受惩罚。但是惩罚并不等于打骂。
孩子犯错我们应该这样做:
要点01:建立规则和奖惩制度
家长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建立规则和奖惩制度。奖惩方面可以拿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或者行为来设定,并且做到坚决执行。
比如,有段时间我家祺祺一到吃饭时间就闹着要看电视。我跟他定下规矩:如果你能够安静地吃完饭,就给奖励看2集《小猪佩琪》。
吃饭的过程,再怎么哭闹,结果都不给看电视。吃完饭后实施奖励。
有一回孩子吃饭前闹着要看电视,吃饱就忘记要看电视这事了。我想了想,还是主动打开电视给他,对他说:“你遵守了约定,安静地吃完饭了,所以妈妈也要遵守约定奖励给你看电视。”
他高兴地大喊:“妈妈奖励我看电视咯!”
通过几次这样坚守原则的游戏规则,他已经知道吃饭时间无论如何都不可以看电视,哭闹也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如果想要达到目的,必须先遵守约定。
没有一种教养效果是一次成效的,必须是家长在坚守原则的前提下,让孩子通过多次试错体验得到相应的奖罚,才能强化其对行为对错的认知。
要点02:让孩子承担行为后果
对于不会造成危险的不良行为,要让孩子自行承担行为后果。
还是说吃饭,吃饭时间他说要玩,给他强调结果:“如果你现在不吃饭,那么等大家都吃饱的时候,妈妈就会把饭倒掉。你只能等到下一次吃饭才可以吃东西了。我可不能保证你肚子饿的时候有东西吃。”
同样按照约定,我们严格执行。
他不吃就到时间收起来。饿了不能给任何零食吃,这就是他应该承担的后果。
通过肚子饿这个身体体验,他会深刻知道两件事情:一是,吃饭时间要吃饱,不然真的会饿肚子难受;二是,家长告诉过我这个结果是真的,而且他们真的是说到做到的,我下次得认真考虑他们的建议才行。
通过承担行为结果来反思错误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会让孩子能够主动意识问题的存在。
要点03:让惩罚形式具有“仪式感”
虽然仪式感应该是一个让人愉快的记忆。但用在惩罚孩子这个事情上,也有一点相通:那就是在特殊的某个时刻某个地方做某件事情,然后让这个过程赋予特殊的意义。
有时候比较严重的错误,我们需要让孩子深刻地记住,就需要设立这么一个环节。比如在家里建立一个相对安静独立的“惩罚区”或者“反思角”。
平时我喜欢戴隐形眼镜,回到家之后就回换上镜框眼镜。祺祺觉得好玩,总是喜欢突然抢走我眼镜。好几次为了快速抢我眼镜,差点把眼睛都弄伤了。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危险的“游戏”。于是很认真地给他解释为什么不能玩这样的游戏。后来他确实也记住了,好几次想抢的时候看到玩眼神就停下来了。
可还是有一次玩得疯了,一把抢过我眼镜扔掉。
我严肃地盯着他看,说:“我很生气,你又抢我的眼镜,而且把我的脸弄痛了。现在你必须跟我道歉,然后把眼镜捡起来给我。”他悻悻的照做了。
我继续要求:“现在,你搬个小板凳,面对墙坐在那边的墙角,自己想想错在哪里了。想清楚了之后,你告诉妈妈。并且需要数数到20才可以转过身来。”
他知道我生气了,乖乖地继续照做。虽然不太懂得一直面壁,但是坐在小板凳上不敢离开。
安静地坐了好一会,我再问他:“知道妈妈为什么生气了吗?”
他:“我抢了妈妈眼镜。这样是不对的。对不起妈妈,我下次不敢了。”
我:“好的,你已经知道问题了,那么开始数数,数完之后再起来把小板凳放回去。”
那次之后,他再也没有试过抢我眼镜了。
犯错之后,通过有“仪式感”的做法,让孩子在犯错后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安静下来思考,有助于他对犯错后果的深刻反思。
惩罚不是最终目的,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且自觉改正错误行为,才是家庭管教要追求的目标。
我们必须先理解孩子成长过程必须多次试错这个事实,克制住自己的不良情绪,然后才能理性地与孩子进行教育。
选择能够让孩子的心理接受并认可的奖惩办法,并且一定要做到坚守原则不动摇,才能给孩子指明一个改错的正确道路。
在孩子试错、改错这条成长路上,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才能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
育儿路上,家长也在不断地试错和改错中成长,愿我们彼此都能在爱与原则中亲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