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经济学,可能我们大多数人脑子里浮现的就是供给需求、数学模型、各种各样的公式,感觉都是学霸才学的东西。
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需要如何精深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学会用几种经济学的思维去看问题跟思考,对我们的生活可能带来很大的改变。
生叔本身大学读的就是金融学,毕业后也看了大量的经济学书籍,今天我从中选了几个简单但是非常有用的经济学概念跟大家分享。学会这几种思维,绝对让你的思考能力超越你身边大部分的同龄人。
01 机会成本
抛开经济学上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两个词:稀缺和选择。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因为有限,所以你把时间精力用在A上面,你就没法同时做B,你选择了熊掌,就只能放弃鱼。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按这个意思,我们只要选择对我们来说收益最大的就行了,假如我高中毕业就出来工作比读大学收益大,那我就选择不读大学,或者说创业比上班收益大,那我就辞职创业。
问题在于实际上我们遇到的问题都没这么简单,我们很难简单判断A和B哪个收益大,因此也就很难去做选择。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忽视机会成本,还是以创业为例,假如我现在上班一个月工资一万,我辞职创业,但无奈没做成功,第一个月亏了两万,那么我这个月的损失是多少呢?
很多人会说损失两万啊。其实并不是,因为假如我不创业,把这个月的时间用于上班,我还能赚一万块钱的工资,所以我的损失应该是2+1=3万。
看到了吗,机会成本概念虽然简单,但却经常容易被忽视。
知道机会成本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很简单,把你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收益更高的事情上,同时区别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
刷抖音玩游戏可能会让你在当下感觉开心,当然也属于一种收益,但是这种是非常短暂、持续时间短的收益。
放下手机,多看点书,多学点跟自己职业相关的技能,多培养一两个爱好,长期坚持一定能给你带来高回报。
02 沉没成本
已经发生不可以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我们都听过中国人的四大宽容名句:1、来都来了,2、人都死了,3、大过年的,4、孩子还小。“来都来了”背后反映的其实就是沉没成本误区。
沉没成本误区是指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
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因为花了钱去旅游,即便狂风暴雨也要去景点,哪怕感冒也无所谓。因为在男/女朋友身上投入了太多时间精力金钱,所以哪怕明知不合适也不肯分手。诸如此类的例比比皆是。
那么我们如何跳出这个误区呢?很简单,生叔给的药方:换位思考。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考虑在没有付出成本或者付出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下你会如何决策。
举例来说,你以8元/股买进一只股票,但现在价格是6元/股,你应该抛售吗?做这个决策时,你要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以4元/股或者2元/股买入这只股票的,我现在会如何决策呢?
如果打算卖掉的话,就证明你对这只股票的前景并不看好,所以最好还是抛了它。如果你看好这只股票的前景,打算继续持有,那你现在就不应把它出手。这两种情景(购买和抛售)应当一视同仁。
同样的,决定是否跳槽、换男/女朋友、继续一个项目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思考。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沉迷成本来监督我们做某些事,比如太懒没法坚持健身,那就咬咬牙办一张价格不菲的健身卡;没法坚持自学某项技能,那就花钱报个培训班。
利用沉迷成本的原理来为我们办事,这就是以病治病法。
03 适应性偏见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晚上刚把灯关掉的时候,好像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过了一会儿,又可以在黑暗中辨认出屋里的家具摆设了。
冬天的时候用冷水洗手,刚开始觉得水冰冷刺骨,洗了一会儿以后又好像没有原来那么冷了。这些都是适应性起的作用。
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正因如此,它才不太容易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于是,适应性偏见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适应性偏见说的是人们常常低估了自己的适应能力,从而高估某些事情在一段时间之后对自己的影响。
我们觉得好的事情会让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感到快乐,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比方说,人们觉得升职,涨工资,换了更大的房子,买了豪华的车子,都会让我们非常快乐,而且我们会为此高兴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事实上我们很快就会产生适应性,用不了多久,我们的高兴程度又会大致回到原来的水平。
因此千万不要花很多精力和金钱去追求那些以为可以给自己带来长久快乐的东西,相对而言,物质的东西很容易就能适应,而精神方面的东西不太容易感到厌倦。
所以,我们在决策的时候,要注意到人本身固有的适应性能力,不要把注意力仅仅放在那物质的东西上,因为你会对他们很快产生适应性。
相反,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要之后,你应该更加关注和精神以及和心灵相关的东西,把钱用在能给你带来最大快乐的地方。
04 损失规避
对于相同一件东西,得到的快乐其实并没有办法缓解失去的痛苦,而且,失去所带来的负效用为得到的正效用的2至2.5倍,这种对损失更加敏感的底层心理状态,叫做规避损失。
举例来说,你在马路上捡到100元的高兴和丢失100元的痛苦,哪种感情会更加强烈呢?如果数字变得更大,比如100万呢,是不是情绪更明显?
知道这个原理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吗?医生要说服病人做手术,有两种方式:1、做了手术,存活率增加10%。2、不做手术,存活率降低10%。
一个从80%变成90%,一个从90%变成80%,都是10%,但用第2种方式,病人更愿意接受手术。如果你现在要说服一个人,强调不做某事的损失要比强调做某事的收益更有效。
在为人处世中,也要记得人都有损失规避这个特性。
《菜根谭》中有句话: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其实也是讲的这个原理:施恩于人,先浓后淡,人们会感觉有所损失,自然忘其恩惠。施威于人,先宽后严,人们会感觉损失增加,自然怨其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