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走到东门的时候忽然觉得有点异样,回头才发现一直在教五楼上的“中国地质大学”已经不见了。终于,温爷爷的母校也抵不过北京的天际线活动,教五楼顶空荡荡的像病人化疗后没有头发的头顶,不漂亮,甚至有点虚弱。
怅然若失,可能是因为那几个字不能出现在毕业合照里面吗?或许可能是因为没有了那几个字牌而有点难辨的建筑?
诚然,这一切会如愿让北京的天际线漂亮的让人惊呼,但是失去原来面貌的轮廓却陌生得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
之前一直抱着在北京看看老北京大街小巷的想法才高考义无反顾考到北京。但是感觉和想象中的还是有很大很大的差异。尽管从北池子大街走到景山,看到很多还残留被时间雕刻留下门钉的房门。在去南锣鼓巷边缘还有不少胡同像好几十年一样,会有店铺卖的豆汁难喝的龇牙,然后老板扇着扇子洋洋得意说着正宗。但是越走越远,周围的建筑物越是棱角分明的凛冽,也越是生疏。从东四十条地铁站出来刚好可以看到保利大厦,亮堂着暖色调的光却不能让人觉得亲近,明明想要说服谁却愈加苍白无力。
而又不光在北京如此。记得大三一个人冬天去山西逛,从太原的纯阳宫看完佛像唐卡出去后,才发现纯阳宫就靠在一个十字路口边,周围千篇一律的广厦林立,马路车辆的鸣笛骄傲又无聊,黯淡的它在这格格不入的苟且,尴尬得苦涩,随着夕阳西下慢慢沉默地沉没进黑暗中,苦笑。
李安拍《色戒》时曾说,在上海已经找不到一条像样的民国时期的街道。的确,不只是上海,很多很多地方都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很多很多建筑都消失了,有的可能熬不过岁月打磨而被年轮碾碎,但是有的可以熬过时间的变化,但却熬不过历史的变迁。取而代之的建筑从存在那一刻起就注定有一天被新的建筑取代。
所以,想想看,到最后我们的建筑会剩下什么?留给我们的会是什么呢?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能只能和自己的孩子指着一栋新盖的大楼说,自己在曾经的这里待过一段时间,有很多记忆在这里,但是现在这里变成一栋大楼了。孩子可能只能看着我们,疑惑的,遗憾的……
不管怎么说,或许底下那片土壤还在说着从前的故事吧,生活还是要继续,把自己安慰妥当,总会有什么东西留在这个老地方,好吗?
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