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庚尧:历史学博士,专研宋史,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本书是梁庚尧先生在台大历史研究所讲授“宋代科举社会”课的讲稿,讲授这门课,始于1996学年。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考试开始于隋代,唐代继承这项制度。在盛唐时期,科举已经成为入仕的重要途径,受到士大夫的重视。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宋代科举考试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朝廷和社会对于读书人的期望,具体的体现在对于科举考试制度的重视上。
田况《儒林公议》卷上:太宗临轩放榜,三五名以前皆出贰郡符,迁擢荣速。陈尧叟、王曾初中第,即登朝领太史之职,赐以朱韍。尔后状元登第者,不十余年皆望柄用,人亦以是为常,谓固得之也。每殿庭胪传第一,则公卿以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自崇政殿出东华门,传呼甚宠,观者拥塞通衢,人摩肩不可过,锦鞯绣毂角逐争先,至有登屋而下瞰者,士庶倾羡,讙动都邑。洛阳人尹洙,意气横跞,好辩人也,尝曰:“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彊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从此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在宋代朝野心目中的地位。
科举考试又称贡举,也称作乡贡。贡举程序分为解试,由州军举行,所以称为解试。是由于考生在录取之后,由本州岛军“发解”到京师参加中央政府的省试,通过解试而获得发解者称为得解人或得解举人。省试,通过各种解试或者获得免解资格的举人,在次年春天到京师的礼部参加考试,由于礼部隶属尚书省,所以称为省试。殿试,礼部正奏名与特奏名均需参加考试。
宋代科举的好处:英雄不问出身,谁都可以参加考试,尤其是草根阶层,科举成了他们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机会。扩大了录取人数,吸引全国人民参加考试,从而全国掀起了读书热,文化开始繁荣。采用了殿试制度,糊名法、誉录法、别头试、复试。
宋时的中国人已经不是秦汉时的中国人了。但在文化上却达到了一个巅峰,在诗词、歌赋、散文、宋代理学、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