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困难有点多,面对的事情是一大堆,其实说真的,直面困难最能考验一个人,有些人面对困难一般是破罐子破摔,总以为事缓则圆,拖一拖就过去了,可有些人的思维是积极的想办法去处理,虽然很辛苦,有些努力甚至是徒劳的,可他却一直在行动,一直在努力。爱因斯坦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思维层次的差异,要解决问题,需要思维上的升级,否则问题很难得到解决。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有多强大,他的格局就有多大。对于管理者而言,思维和认知的成长决定了企业可以走多远。如何实现思维成长?
有的人,认知层次比较低,只能被自己眼里的现象蒙蔽双眼,看不到真实的世界;有些人,能看到真实的世界,但看到的是一个脏乱的世界;而只有少数人,能够领略更为美好广阔的世界。一个人思维层次的上限,决定了他的能力高度和解决事情的效果。比如一个人最高的思维层次在行为层,他认为自己生活困顿、窘迫就是自己不够勤劳,不够节约,那他的表现就是努力劳作、加班加点,用自己的时间来换取金钱上的节省,但显然这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但如果他升级到能力层,他会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更节约时间。就像同样的数据,手动处理可能用十天;用Excel处理,用一天;但是用Python处理,也许只用三分钟,并且差错率更小。对不同的人来讲,在一个低维视角的人眼里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一个高维视角的人眼里,问题可能就会变得很容易解决,甚至连问题本身都会消失。
马云说过:“阿里历史上所有重大的决定,都跟钱无关,都跟价值观有关。可能全世界很少能找到这样的一家公司,花这么多的时间对价值观进行讨论。“过去二十年,阿里因为价值而与众不同,我们最珍贵的,让我们在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让我们在巨大压力的时候依然敢于坚持,这就是价值观。“未来二十年,阿里应该也必须坚持我们的价值观与众不同。”反观很多企业,有严格的制度、流程,但是企业因为上三层的不明晰,陷入混乱与迷茫之中。
如何提升思维层次?
1. 黄金圈法则。黄金圈法则是营销专家西蒙·斯涅克提出的,核心是对任何事情,从内而外进行提问,而不是剥洋葱式的从外而内。通过首先问“为什么”,透视事物的本质及原因;通过“如何做”,构建事情解决的逻辑体系,找到实现的渠道通路;最后“做什么”,构建纷繁复杂的业务枝蔓体系。对个人来说,也是就首先了解清楚一件事情的缘由与目的,再想行动路线与具体落地执行。
2. 上三层的追问与思考。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中提出“以终为始”的原则,也就是说:心中一定要有“终”,才知道应该怎么“始”。他认为任何事物都需要经过两次创造,首先是通过基于心智的第一次创造,其次才能通过实际行动进行第二次创造。比如建造一座大楼,要经过大脑中的第一次创造———设计图纸,才能有第二次的建设———建造出大楼。第一次的创造的是“终”,是第二次创造的是“始”,这就是以终为始。作为个人的“终”,就是你在离开这个世界时候,你希望别人怎么看你,也就是你的愿景、身份、价值观的思考;对组织来讲,德鲁克的经典三问“我们的企业是什么?我们的企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企业应该是什么?”。
3. 纳入时间维度。在教练技术中有个时间线的工具,有助于人们转化视角,拉长时间的维度看一件事情,视角可能完全不同。当下重要的事情,也许以多年后的视角的来看,完全是不同的认识。正如人在离开人世时,不会有谁认为权力与金钱是重要的。对于时间的考量,有助于提升思维的层次。
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有多强大,那么,他的格局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逻辑层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维模型,提醒人们穿过下三层,去实现对上三层的思考。查理·芒格说:“思维模型会给你提供一种视角或思维框架,从而决定你观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视角。顶级的思维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并帮你避免失败。”掌握了逻辑层次的分析工具,实现认知升级,促使人们去探索和发现自我和组织内在的渴望与动力,并以此创建更好的行动方案,最终能实现叠加式的进步。
一个人的层次和高度,并非由你包里的钱,手中的权,得到的名和利所决定的,主要在于思维方式。
一个人的修养,并不在于他打扮得多么得体,形象多么端庄,而是他能否尊重别人不同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的人品,也并不在于他是否做了违法、犯罪、有失公允的事,而是他是否不在背后议论别人,接受别人的缺陷和不完美。
一个人的智慧,也并不在于他的学历多高,知识多渊博,而是,他是否有勇气和决心,去试错和尝试。
我们总是习惯于用狭隘的眼光、僵化的思维、固有的模式,去揣度、臆断和评论别人的人生。其实生活中,有许多未知的人和事,也许你不赞同,但去接纳、包容它们,却体现了一个人全部的格局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