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教鞭已淡出了历史舞台,被远红外指示器与电脑鼠标所代替.但在我的心印里,一根教鞭一直在记忆里不停地挥舞着。
【做一支教鞭给老师】
记得上小学时,老师讲台上的教鞭常常是新的。
那时的讲台很简单,就是用砖垒砌间距和高约一米的两个墩儿,上面压上水泥抹得石板儿,下面放置打扫用具。用的久了,有时左右晃悠,老师或学生就找来瓦片儿、木块儿塞在石板和砖墩儿的中间就稳当了。别看简陋,讲台上粉笔、教鞭、板擦儿,还有老师的教科书,总是摆的整齐有致。特别是教鞭,都是学生自己偷偷儿地更换。说是教鞭,其实就是一根小木棍儿,指头儿般粗细,不过二尺长。一支教鞭最多用一周,因为学生常常利用星期天,去村外沟坡树林拾柴挖野菜,顺便挑选适合做教鞭的树枝拿回家,简单处理就成教鞭了。
要说做的漂亮的,也得下点功夫。先用小刀将木棍儿刮去皮儿,削得光光的、圆圆的,再找出自行车旧内胎,剪成皮条缠裹在木棍儿稍粗的一端,也就4—5公分,刚好是老师手握的高度。要是女生,就用彩色毛线缠裹。这样,一支洁白的缠着红裤儿的教鞭就放在了讲台上。
每当老师拿起新教鞭,用温和的眼神扫视大家,做教鞭的学生就喜不自禁地看着老师。老师课下就会说:“这是XX做的”。做教鞭的学生就显得奇怪了,“老师,你怎么知道的?”老师假装一本正经的说:“你们做什么事儿,我都知道。我是老师嘛!”
还记得,老师让背课文,还要在讲台检查。于是,摇头晃脑读的、闭着眼睛背的、边记边写的,应有尽有。“啪啪啪”教鞭三响,“时间到”!开始轮流上台背诵。还别说,顺溜的,搁拌的,都过关了。只是一个稍有结巴的学生,在“教鞭”的起落指挥下和学生的偷笑中勉强通过。自此,这个学生或许感受了教鞭的恩赐,给老师做的教鞭最多。
小学五年的日子里,使我们纳闷儿的是老师的教鞭,不曾真的打过人,尽管有时老师急得吹胡子瞪眼,教鞭在手里挥个不停。现在明白了,“教鞭”不是无情物,起落之间也护花!
【拿一支教鞭给自己】
师范毕业了,十几年的学生“熬成师”了。三尺之台,三寸之笔,三寸之舌,加上二尺之长的常规武器(教鞭),绘就着三十年的教学生涯。
教中学了,学生虽少了些童稚,但却收获着纯真的敬重。教鞭也还是学生私下里给做的,想想也是,哪个学校也没有把“教鞭”当做办公用品配备给老师,老师也不用自备,但讲台上总是有。这也许是无法给教鞭定性之所在啊。
对于教鞭,我一直是这样理解的:它是指挥棒,教鞭所指向的每块板书.每个文字都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共同演奏出美丽的人生乐章;它又是一个警示器,像旧时私塾先生手中的戒尺,老师用力挥动它的那刻,每个学生心里都警觉着,提醒自己“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它更是一种情结,学生敬送的不是单纯的尺杖,而是一种敬畏和仰慕,而在老师手里则是承担和责任。
所以,我最欣赏魏巍的《我的老师》里那精彩的片段:“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蔡芸芝”,是我膜拜的先生;我手中的教鞭,便是我心上的舞蹈。
记得我曾参加过市里组织的“初中语文电化教学大赛”,经初赛、决赛荣获“一等奖”。之后,校长赠送我一只多功能笔。除能写字外,还是一个教鞭,如同收录机的天线一样,拉出就是教鞭,收回就是圆珠笔。我真是如获至宝,在课堂上更是挥洒自如,也引来学生艳羡的目光,似乎成了学生的“一点通”。
但在我成了校长之后,或许觉得讲台更需要接力,我把挚爱的“教鞭”赠予了一位优秀的教师。手持“教鞭”的日子,在享受“指点江山”的同时,更深知教鞭的分量,正如一句话:老师不只是影响,而且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留一支教鞭在心间】
“老师——伟大的字眼,平凡的内涵。三尺之台,三寸之笔,三寸之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传道授业,培养人才,铸就伟人,崇高得不能再崇高。我愿做这平凡之人,去干那崇高之业!”
这是写在我日记本扉页上文字,便是我不懈的追求和终生的夙愿。
说实在的,从我成为人师的第一天起,我便感觉到讲台是真正属于我的“乐土”,也就立下了“一生独爱栽桃李,愿做春蚕吐尽丝”的信念。刚直的教鞭抖落几缕青丝,洁白的粉笔沫掺合着几多精血。
回顾走过的日子,追溯痴心不改的基因,除了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或许还有老师所特有的清高和傲骨。事实很清楚,教师在拥有桂冠之下,更多的是清贫。要想做个好老师,就得耐住寂寞,不为名利所惑,不为权利所动,就得拿出你的敬业精神、乐业精神和专业精神来。因为教师这个职业,绝不是一般的赚工资、谋生存的职业。
但真正走出自己潜心乐施的讲台,永弃心仪一生的“教鞭”,心中不免一阵酸楚。但想到自己不辱教鞭、无悔讲台,收获着一届届学生的问候或尊敬,也算是一种慰藉吧!我咏叹:我自豪!我有一支不折的教鞭。虽没有指点江山之功绩,却有催开桃李之魅力。我骄傲!我有一支教鞭在心间,即便不曾富有,但永不贫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