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考最后一天了,后知后觉如我,也想应个景写两句关于高考。
记得很早看过一句话,类似当你为一件事纠结,为一个选择犹豫的时候,想一想,十年后,它对你还有多大影响?这个视角下,好多事一下就释然了,而高考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它可能就是你和现在朝夕相处这班同学,人生的重要一道分水岭。你看看那些牛人多年后的毕业照就知道我说的啥意思了,你会成为那个被重点圈化出来的人,还是那些被虚化的呢?
经济学有个重要的二八定律,把80%的精力,放在20%重要的事务上,所以年轻人,全力以赴去攀登人生一座重要的高峰,确实是值得称赞和祝福的行为。
但我想着重说的是,有时候把一个东西抓的太紧,往往会扭曲了它的本来面目。单就高考而言,考试重要,但考后填报志愿其实更重要。高考的分数就像你挣来的钱,你用它换来什么样的城市、学校、专业,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不知道现在的考生和家长,我只说当年我自己,在准备高考,去挣那个钱上下的苦功,和后来填志愿了解学校和专业的草草了事,付出的时间精力可以说是100:1的关系,甚至更高。现在可能大家更重视一些了,但是有10:1也已经相当不错了。我想强调的是,在如今互联网发达,信息不对称性减弱的好形势下,花更多的功夫在怎样用好分数,可以提升的空间要比怎么挣个好分数大许多。
有的家长觉得,还得看他考了多少啊,考分不够研究再多也没用啊。还真不是,研究学校、专业的功课一点不比考试本身轻松,等考完试再着手就晚了,只能误打误撞了。这项工作至少高一就该开始,根据孩子的兴趣,先去了解专业,和孩子一起研究专业,这本身可以成为紧张的学习之外非常有意思的一项调剂。家长可以找来高三的志愿手册,先和孩子一起查阅感兴趣专业的相关材料,各大学校网站会有比较详尽介绍,利用好百度和知乎等工具。未来社会变化快,也要关注新的动向,比如现在很火的人工智能,如果没有学校开设这样的专业,那相关的基础专业是什么等等。
对学校和城市了解最好就是趁寒暑假去实地体验,大学一般都有开放课,如果就在当地,不妨去直接旁听,实在不行高校一日游也还是能让孩子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感观的东西能够具化那些抽象的目标,孩子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努力。
不妨多走几个城市几个学校,不要觉得这些都是无用功,你要把它当成为准备考试,一个个知识点一样去掌握,当然这比备考有意思多了,可它能带来的收益可能比一分两分大的多。因为相比较备考,你花功夫在报考环节,这是一条相对少有人走的路,它带来的单位收益会比那条独木桥多得多。
这项工作不是无目的的旅游,它应该是有计划有层次的,把你收集来的一个个信息归纳汇总,在考前就应该已经建立起非常明确的目标,就好像你去超市前列好购物清单。这个清单也是有层次的,高中低都有理想的学校等着你,不会像我当年,考完试再拿起志愿手册,那真的是凭运气和人品在豪赌自己的前途。
如果考分不理想,如何在专业、学校、城市之间取舍?转借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师古典老师的观点,高考志愿填报,城市的重要性>学校>专业。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刚才说了高考本质是机遇,从机遇的角度,城市与城市之间差异真的很大,那是一个大的分岔。而在同一个城市,有心的话完全可以去你心仪的学校、专业听课学习,甚至现在网课这么发达。
这件事情有大量的工作可能需要家长多花功夫,因为毕竟孩子学业已经非常繁忙,但一定要让孩子充分参与,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这是他的人生他的未来。
要多听多方的声音。老师、专家、目标学校的老师和大学生、不要怕信息量太大、杂音太多,多听则明,了解的越透彻,越能坚定最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