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不喜白居易,不喜的原因是因为白居易晚年纵情声色,垂垂老矣的年纪,蓄养一批又一批的家姬,很难想象,小蛮和樊素那样青春靓丽的女子如何每天环绕在乐天膝下,是一番怎样的情境。而且,他与好友元稹,玩得异常出格,更多时候,会把他们两个视为玩弄女孩子的高手。因此,提起白居易,就像硌在心中的砂子,极不舒服。
年岁渐长,许是对世间之事多了几分包容,对有才之人多了几分体察,便觉得,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老杜,将自己以圣贤的标准要求,活得心口如一。还有一些人,就像多棱体,一面是阳光示人的追求,一面又是放纵自我的魔咒,多个侧面构成多重人生,只能多元解读,不能一元构架。籍此,再来看白乐天,似乎不那么面目可憎了。
不可否认,乐天是个天才。据说,他出生在六七个月,连话还不会说的时候,就开始认字了。天才的早慧由此可见一斑。“十岁解读书,十五能属文”,读书写文成为少年白居易最重要的生活。天才出于勤奋,用在白居易身上无比恰切,他读书读得嘴巴、舌头都长了疮,写字写得手掌和胳膊肘都结了老趼。读书写文勤奋至此,自然收获颇丰,白乐天少负声名,诗才远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一经写出,便广为流传,顾况慧眼识珠,白居易其人,迅速成为名人。他的诗作迅速成为抢手之货,不少人愿以高价购买。
负有大才的白居易到底还是中了进士,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在长安应进士试,以第四名及第,29岁的白居易是最年轻的一人。白居易虽然出生于小官僚家庭,但因为中唐时期藩镇割据,时局动荡不安,白家难以幸免,颠沛流离,家业散尽。“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就是兄弟离散,骨肉分离的痛苦写照。因此,白居易入仕是无凭仗的,靠着自己的勤勉刻苦,最终进士取第。
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被任命为盩庢县县尉,开启了他的仕途之旅。县尉是低品级的地方基层官员,职责是辅佐县令处理日常政事。对于想要兼济天下、大展宏图的白居易来说,这个职位显然太过卑微,他有志困于笼中,他有才施展不得,内心自然郁郁不快。虽然他的职位无有权力,但接近基层的生活,让他有机会体察民生民情,那首著名的《观刈麦》就是写于此时。“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烈日炎炎,刈麦南冈,汗流浃背,劳累异常。不曾想,拾麦人更为悲惨凄惶,“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生无所依,只好拾麦充饥,如此悲惨的处境彻底触动了白居易。他人溺己溺,与此即彼,联想到自己的俸禄余粮,感到愧疚不安。或许就是这样的恤民之心,让白居易在从政路上的底色纯粹而笃定。
(未完待续)